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自2018年1月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以来,我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今天,我们邀请市水务局局长毕兴全同志,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刘建国同志,市水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于常旺同志,向大家介绍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发布会的媒体有:大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齐鲁网、鲁网、中宏网等上级媒体驻威机构,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威海电视台、威海电台、威海传媒网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们,以及“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毕兴全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市水务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水利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通报一下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
2017年科技部、水利部发出号召,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四个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市,威海市积极争取,2018年1月被水利部、科技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开展为期三年的以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海城市缺水问题系统解决方案。
在省厅和威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五水共治、节水优先、建管并重、综合施策,立体式、全方位、智慧化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节水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先后出台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资源集中管理的意见》《威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威海市节约用水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地方赋予立法权后,在山东省率先出台了《威海市节约用水条例》《威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2部地方性法规,使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有了地方法治规范。2019年12月,在山东省率先出台《关于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六水共治”,对节水工作任务、目标和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创新。二是节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通过多年的努力,威海市水节约用水管理体制基本理顺,节水型社会领导小组的建立,使部门间分工更明确,沟通更顺畅,逐渐改变了“多龙治水”的局面;水务经理制度的逐步推开,使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的节水工作有专人管专人抓,形成节水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节水工作被纳入地方绩效考核,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向法律、政策、经济、教育、技术等多元化管理的模式,有力促进各项节水任务落实见效。三是用水效率指标明显提升。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威海市2019年与2015年万元GDP用水量由16.48m3降至13.54m3,下降了17.8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7.96m3降至7.21m3,下降了9.4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004,居全国前列。2019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两项指标值与北京、天津、青岛、烟台5市同时列入水利部《节水评价》技术导则先进指标值。市区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7%,荣成、文登、乳山、环翠先后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节水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5方面工作:
(一)坚持一以贯之统抓节水。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紧扣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总体部署,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节水工作。组织编制了《威海市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威海市节约用水规划》和给水、污水、再生水、海水淡化等四个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聘请全国顶级研究院所,对全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科学研究评估,按照“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原则,最终确立了威海市城市发展规模。2019年在山东省率先出台《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到2020年、2022年、2035年三个阶段的用水总量和强度目标,使节水行动有了清晰的“作战图”“时间表”。
(二)打造两把利剑护航节水。第一把利剑是节水立法。2017年,《威海市节约用水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威海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制定出台的第一部涉水法规。《条例》执行3年来,节水成效十分明显,141家单位组织开展水平衡测试,自备水源和管网内非居民用水大户计划用水率达到100%。第二把利剑是信用激励。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原则,出台“海贝分”个人信用积分惠民政策,开展建立信用节水“红黑榜”,注入节水标杆“信能量”,支持节水科创“研发者”等一系列激励政策。选择人口多、基础好的居民社区,开展奖励社区节水“先进者”活动,把节水纳入“信用威海”建设,引导居民积极投身节水公益活动。
(三)发动三支队伍服务节水。一是政府层面,组建威海市水务局,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一体化节水新格局。各级党政机关率先垂范,踊跃参与节水机创建活动,创建节水型单位54家、节水型小区48个、节水型公共机构85个。投资20亿元实施河湖绿化三年行动,对全市504条河道、16座大中型水库水源地进行造林绿化与生态治理。二是用水主体层面,国家、省提出建立水务经理制度后,威海迅速行动,全面建立以水务经理为核心、专职水管员具体负责的节水管理制度。年内市区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户全部设立水务经理和专职水管员,两批共380名水务经理在接受集中培训后,已经挂牌上岗位,负责单位节水用水日常监管。三是社会层面,组建威海市节水志愿服务队,从市县镇村四级征集首批节水志愿者731人、节水义务监管员300名、村居社区网格协管员1000名。全市200多所中小学经常性开展节水主题演讲、比赛、班日等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普遍安装节水警示标识牌,城市社区、农村集市渐成节水宣传的新阵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举办各类活动,更是将节水惜水护水的理念不断培植浓厚,日益内化为“美德威海”的新内涵。
(四)用好四股力量撬动节水。一是用好市场的力量,用价格杠杆倒逼节水。威海市在山东省最早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市区在继2016年进行价格理顺调整后,2019实施了第三次阶梯水价调整,拉大了特种行业与居民用水价差;二是用好资本的力量,推动节水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科研单位开展技术研究、高新园区承接转化项目的思路,组建我国北方首个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园——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计划用5年时间,把威海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膜技术产业高地。三是用好信息化的力量,实施“互联网+节水”战略。“在内”实施用水流程监控控制,建设智能节水系统,为解决水问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外”充分利用物联网和5G信息支撑,积极推进园林绿化节水工程,实现智能园林的分区养护、自动喷灌、精准灌溉,让每一滴水充分发挥效益。四是用好科研的力量,开展节水创新试点。以实施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项目为契机,与南科院、省水科院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针对沿海城市再生水氯离子高的问题,采用“凝聚过滤预处理工艺+超滤和反渗透装置”技术应用于中水深度处理工程;针对海岛分散用水需求,提出风光互补的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设计技术方案;为提升雨洪水利用率,提出乳山河流域地表地下联合调控方案,研发联合调控系统。形成技术标准5项,通过报批地方标准3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
(五)推进五水共享合力节水。一是留住天上来水。先后投入40多亿元,实施10余项雨洪资源利用工程,7座大中型水库、9条重要河流全部串联贯通,织密覆盖城乡的“全域水网”。二是治理城乡黑臭水。我们秉持护水就是节水的理念,全省率先建建立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在全市504条河道、426个湖泊建立网格化的巡护机制,深入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完成全部6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三是开发利用海淡水。在热电、核电等用水大户和远洋渔船、海岛开展海水淡化利用,已建成海水淡化能力1.2万立方米/日,利用海水直流冷却每年可替代新鲜淡水3000万立方米。启动实施华能威海电厂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年底建成通水。规划实施初村入海口、崮山片区、南海新区工业区、石岛核电站等4处海水淡化工程,设计海水淡化能力10万吨/日。四是深度处理再生水。加强中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形成以热电企业等工业用水大户回用为主、城市杂用为辅、兼顾城市生态补水的再生水利用格局,市区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7%。五是智慧管理灌溉水。按照“工程建设体现胶东特色,智慧化管理领跑全行业”原则,采取高标准整体新建与突破性改造升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了28处千亩以上智慧节水灌溉工程,实现灌溉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节水长效化、管理智能化和环境生态化。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2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9%。
谢谢大家!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11月,省水利厅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山东省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威海市结合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水情,出台《关于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2年,全市用水总量分别控制在6.77亿立方米以内,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提高到0.710,供水管网漏损率均控制在10%以下,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到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8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通过严格节水用水管理、农业节水控粗放、城镇节水降损耗、智慧节水提效能、多管齐下广开源等一系列重点行动措施,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加大节水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4条保障措施,明确了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遵循,并创新性提出节水管理模式,通过这些措施推动全社会节水护水,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工作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针对用水大户,我们探索在年用水量3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大户建立水务经理制度,设立水务经理(主管)和专职水管员,同步推进建设余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智能节水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形成“五位一体”的节水新模式,通过培训我市市区首批水务经理91人、专职水管员139人已经上岗,对第二批289名水务经理进行业务培训,年内市区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380家用水户将全部设立水务经理和专职水管员。这些水务经理在工业企业、宾馆、学校等不同行业发挥着节水护水的作用,为企业赢得效益、为行业树立标杆、为社会营造节水氛围。水务经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极大助力威海市节水管理工作向“全行业覆盖、全环节渗透、全区域同步、全社会参与”的目标加快推进,目前威海水务经理制度已被全国节水办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
一是加强海水淡化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华能电厂海水淡化、荣成石岛海水淡化工程。其中,华能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9.3亿元,总规模10万立方米/日,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5万立方米/日。其中,先期3万立方米/日采用膜法处理工艺,余下的2万立方米/日计划采取热膜耦合处理工艺。先期3万立方米/日厂房正在施工,计划2021年全面完工。荣成石岛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10万吨,投资9亿元,目前正在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二是加强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建设。以推广热电企业再生水回用为突破点,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实施完成4项再生水深度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处理规模7.8万立方米/日,产再生水量5万立方米/日。其中,2021年重点实施威海热电集团高区中水深度处理二期项目、威海热电集团文登区中水深度处理项目,总投资1.7亿元,处理规模4.6万立方米/日,可产再生水量3万立方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