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威海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今天,我们邀请市交通运输局二级调研员王令勇同志,向大家介绍威海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媒体有:大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大众网、齐鲁网、鲁网等上级媒体驻威机构,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威海电视台、威海电台、威海传媒网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以及“威海发布”等。
下面,请王令勇调研员介绍威海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情况。
一、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出台背景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020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全省部署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解决“四好农村路”工作中管好、护好的短板问题,加强农村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结合上述文件精神,市政府办公室于2020年12月10日印发了《威海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
到2022年,基本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形成财政投入职责明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年均大中小修及改建工程比例不低于9%,中等及以上农村公路占比不低于80%,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明显提高,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完善管理养护体制。主要将目前各区市和开发区对农村公路的不同管养形式进行统一,实现“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并由镇街政府明确专人负责指导和组织村委做好村道管护,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二)强化管理养护资金保障。主要对农村公路管护资金筹措的主体和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程的资金来源进行了明确,对日常养护资金进行了细化规定。同时鼓励探索创新农村公路投融资形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投资长效机制,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到位。
(三)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主要从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对路长制进行了初步明确。组织架构方面决定设立县、乡、村道路长及相应的办事机构—路长制办公室,实行各级路长对总路长负责、下级路长对上级路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路长责任分工制度;运行机制方面明确各地方交通部门组织实施、协调推动路长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高效协作,共同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四)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一是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交由第三方公司实施;二是加强安全和信用管理,保障农村公路设施完善、通行安全,并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养护信用评价机制;三是强化法制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公路路产保护机制,推进“农村公路+”等多元融合。
通过2018年至2020年开展的“四好农村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我市农村公路的技术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有农村公路5976公里,所有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县道和乡道三级路以上比例已经超过90%,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基本建成了体制机制顺畅、结构科学合理、组织集约高效、能力总体适应、技术先进适用、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环境友好的农村公路交通服务体系。因此,下一步要将农村公路工作的重点由建设层面逐步转移到加强管理养护层面,通过推行路长制开展部门协作,加强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通过开展大中小修工程及强化日常养护,保持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通过2018年至2020年开展的“四好农村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我市农村公路的技术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截至2020年底,我市共有农村公路5976公里,所有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县道和乡道三级路以上比例已经超过90%,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基本建成了体制机制顺畅、结构科学合理、组织集约高效、能力总体适应、技术先进适用、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环境友好的农村公路交通服务体系。因此,下一步要将农村公路工作的重点由建设层面逐步转移到加强管理养护层面,通过推行路长制开展部门协作,加强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护,通过开展大中小修工程及强化日常养护,保持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一是落实养护工程资金补助政策。市县两级每年将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的2%—3%、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和“一事一议”资金统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通过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及相关资金渠道,支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提档升级、路面改善、危桥改造等,支持美丽乡村、“农村公路+”等部级示范路建设。
二是落实日常养护资金补助政策。省、市、县三级公共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总额每年每公里不低于“县道10000元、乡道5000元、村道3000元”。市级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10000元、乡道5000元、村道3000元”的标准,在扣除省级补助资金后,将给予县级30%的补助,缓解县级财政压力。
三是优化养护资金支出结构。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加大履职能力建设和管理养护投入力度。
四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补助标准,建立起与里程、养护成本变化等因素相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五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用资金补助、先养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公路养护。积极探索将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有收益的项目与农村公路养护打包运行,创新资金筹措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开发区要高度重视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深入分析本区域农村公路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各区市、开发区交通运输部门要主动作为,既要做好具体改革举措推进,又要做好地方牵头改革任务统筹协调。
二是强化评估考核。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评估机制,利用第三方机构评估、不定期明查暗访等方式实施指导监督,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各区市、开发区要加强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绩效、财政补助资金等挂钩,对工作推进情况良好的,给予奖励或增量补助;对工作推进情况较差的,实行约谈、责令整改、扣减补助等措施,充分发挥激励考核“指挥棒”作用。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紧紧围绕改革主要工作,大力宣传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和相关法律、政策,积极宣传改革中的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爱路护路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公路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