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45

威海市2020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 王伟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 张愈

              市统计局副局长 刘军利

15:02:21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王伟同志,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张愈同志,市统计局副局长刘军利同志,向大家介绍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媒体有:大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齐鲁网、鲁网等上级媒体驻威机构,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威海电视台、威海电台、威海传媒网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以及“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王伟副秘书长介绍有关情况。

15:03:58 王伟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市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15:04:22 王伟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3017.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1.6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162.27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1553.86亿元,增长3.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40.4:49.9调整为10.0:38.5:51.5。

15:05:10 王伟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2%,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增长2.2%,林业产值下降5.6%,牧业产值下降2.9%,渔业产值增长4.7%,农林牧渔辅助性活动产值增长4.4%。粮食产量喜获丰收,总产量66.15万吨,较上年增加8.17万吨,增长14.1%;粮食单产385.22公斤/亩,较上年增加66.45公斤/亩,增长20.8%。水产品产量增势平稳,全年水产品(不含远洋)总产量247.73万吨,增长5.0%,其中海洋捕捞59.24万吨,增长5.5%;海水养殖186.31万吨,增长5.1%。

15:07:24 王伟

二、工业生产快速回升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增速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增势良好,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加值分别增长55.4%、41.5%,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拉动明显,174家新增企业增加值增长47.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个百分点。在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企业生产成本逐步降低,盈利空间进一步释放。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75.07元,较上年下降1.42元;利润总额增长24.2%,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96%,较上年提高2.81个百分点。

15:09:13 王伟

三、服务业加快恢复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9%,增速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个行业保持正增长。其中,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1%、13.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4.2和9.5个百分点。

15:09:35 王伟

四、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增速较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0%,第二产业增长11.2%,第三产业下降1.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3%,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7.2%。房地产投资逐步恢复。202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93.51亿元,增长2.7%。

15:10:28 王伟

五、消费市场继续回暖

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2和0.3个百分点,成功扭负转正。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1%,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乡村快于城镇1.1个百分点。商贸企业销售情况总体改善。全市批发业销售额增长9.3%,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4%;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虽仍处于下降区间,但降幅已大幅度收窄,企业经营加快恢复。

15:11:10 王伟

六、财政收支实现正增长

2020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39亿元,增长1.0%,较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89.77亿元,下降2.7%,降幅较上年收窄12.6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2%;主体税收收入增长0.9%,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9.3%,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财税根基更加夯实。财政支出回升转正。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1%,较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15:12:06 王伟

七、对外贸易成绩突出

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614.57亿元,增长15.1%,增速较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65.82亿元,增长26.6%;进口448.75亿元,下降7.0%。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32.1%,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到69.7%,保持主导地位。跨境电商增势迅猛。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34.6亿元,增长74.7%。

15:13:18 王伟

八、金融多项指标再创新高

2020全市贷款总量突破3000亿元大关,12月末余额达到3396.6亿元,全年增加512.6亿元,较上年多增加157.2亿元,增量达上年的1.4倍,创历史同期新高。12月末,全市社会融资规模(不含地方政府债券)余额4346.8亿元,全年增加691.8亿元,较上年多增加212.2亿元,增量达上年的1.4倍,创历史同期新高;2020年全市新增贷存比为106.4%,较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创近3年新高,对实体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15:15:53 王伟

九、民生保障成效显著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37元,增长3.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24元,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51元,增长5.3%。城乡收入倍差2.16,较上年收窄0.05。

物价指数控制在合理区间。202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5%,涨幅与上年持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价格累计上涨9%,其他七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呈“三升四降”态势。衣着、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累计分别上涨2.1%、4.6%、2.9%,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价格累计分别下降2.1%、0.1%、4.4%、0.2%。

总体来看,2020年全市经济顶住了各方面的冲击与压力,呈现出整体稳定、有序恢复、逐月向好的发展态势,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顺利收官“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步,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效,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奋力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15:16:24 主持人

谢谢王秘书长的发布。接下来,回答记者提问,请提问的记者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15:16:51 记者

从刚才发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威海经济表现出了十足韧劲,主要指标快速恢复,请问如何评价全年的经济形势。

15:17:27 刘军利

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全市经济受到一定冲击,一季度GDP下降4.9%。但进入二季度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威海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后反弹势头明显增强。从全年看全市经济既有稳的基础,也有进的潜力,整体呈现稳步复苏,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重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5:21:39 刘军利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好于预期。GDP从一季度呈下降态势,到三季度末实现转正,全年增长3%;服务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4项指标在三季度末也扭转了下滑态势,全年分别增长3.7%、4.6%、2.9%和15.1%;实际到账外资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疫情冲击较为明显,年内一度下降9.8%和11.4%,但经过不懈努力,年末两项指标均回归增长区间,分别增长1%和0.3%。

二是市场主体总量达到新高度。2020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06万户,增长0.5%。年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9.1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3%。其中,私营企业10.72万户,增长11.6%;个体工商户27.35万户,增长12.9%;农民专业合作社5870户,增长17.5%。

三是居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0年,在部分企业受疫情和国内外环境影响压减人员的情况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1万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02.45%;城镇登记失业率2.39%,控制在合理范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得到有力保障,总体就业率达到96.30%,较上年提高3.69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新经济领域投资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3.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5.6%,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为全市“四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消费新业态形势向好,2020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52.3亿元,增长2.4%。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快速发展,零售额达到124.4亿元,增长12.3%。外贸新业态逐步涌现,2020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74.7%,其中,网购保税进出口增长84.6%,跨境直购进出口增长42.7%,增长势头迅猛。

15:22:06 记者

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如何评价今年威海工业运行情况。

15:22:44 刘军利

面对疫情冲击,全市工业经济在整体经济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初面对疫情冲击,全市第一时间组织企业扩产转产,仅用24小时就初步建成了两个医用防护服工厂,有效保障市内企业和群众防疫物资需求,也为国家和省调配防疫物资贡献了威海力量。在省级复工达产工作的考核中,威海市2月、3月的复工达产率位列全省首位。总的来看,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5:26:45 刘军利

一是转型升级特征明显。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持续发力,自6月份以来增速逐月递增,全年增速达到11.4%,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3.8%,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个百分点。在制造业投资的带动下,全市高端制造业增长较快。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3%,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4.9个百分点;初步统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六成,达到60.13%,同比提高10.62个百分点。

二是国际市场加速拓展。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威海市凭借自身产业特点,在医疗防护物资和居家生活相关出口领域表现突出,2020年威海市出口口罩价值39.3亿元,防护服6.2亿元;因疫情居家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玩具、家用电器和音视频设备出口值分别增长175.2%、141%和79.1%。12月份,全市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9.4%,处于较快增长区间。从行业来看,12月份,全市25个出口行业中有19个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较上月增加4个,增长面达到76%。威海出口第一大行业—电子行业,全年累计出口交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27.9%,12月出口增长9.2%,拉动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6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家信心逐步增强。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仅为10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06.7,均处于微景气区间。二季度、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以及企业家信心指数逐季回升,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5.8,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5.2,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家对经济向好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15:27:09 记者

按照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规划,2020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之年。请问威海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15:27:50 张愈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着力构建“7大产业集群、200家冲击新目标企业、747个省市重点项目、1+4+N创新平台”一体化推进机制,全市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攀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四新经济投资和增加值占比分别为61.5%、55.6%、32.6%,均居全省前列,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15:29:39 张愈

一、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培育发展主导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7大产业集群,推进医药医疗器械、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等10条优势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形”集群,3家企业列入省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

二是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建立100家入库企业示范领跑、100家后备库企业紧追跟进的“双百”格局,研究制定20余项政策扶持,全面汇集梳理104项政策扶优培强,预计近40%的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支撑。

三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落地调度协调机制,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开发运行市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好省重点项目督导服务平台,对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四个一批”项目实行在线监测运行。全市2020年共立项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68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95个,项目总投资2966.2亿元。82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已完成投资207亿元,投资完成率158.8%。

15:31:54 张愈

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互联网”发展,9家企业入选省试点。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41家,全市上云企业达到2800家。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94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智能制造模式加快推广,培育36家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家企业列入省级以上示范试点。

二是培育壮大新动能。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支持集成电路、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模式发展。建成全省第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6家企业应用平台与二级节点完成对接,大力推进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市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达到17家。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4个单位获评国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三是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威海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地级市。成功创建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布局远洋渔业“百亿工程”,发展壮大海洋装备和船舶修造业,积极支持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聚力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5:35:13 张愈

三、动能转换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围绕打造千里海岸创新链,建设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已构建形成了“1院”引导、“4平台”支撑、“12机构”加盟的“1+4+N”完整格局。全市技术创新平台达1013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334家。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到737家、1136家。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引才、支持用人单位柔性用才等专项政策,创新“英创会”办会模式,打造“智汇威海”海外引才品牌。全市人才队伍总量达68.9万余人,研发人员总量始终保持2万人以上。

三是扩大改革开放。推动“四港联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打造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入选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下一步,我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牢牢抓在手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强劲动能,释放强大势能,激活潜能,全力冲击新目标、培育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15:35:39 记者

2020年我市围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15:36:14 张愈

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统筹规划补短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这一工作要求,市发改委会同有关区市及市直相关部门单位,依托全市整体规划,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围绕打造内外畅通、高效通达、便捷舒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超前谋划、狠抓落实,推动高铁、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快速实施,实现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跨越式新发展。

15:38:32 张愈

一是莱荣高铁正式开工建设。莱荣高铁线路全长约192km,其中威海市境内全长约103km,在威海境内新设乳山南站、威海南海站、文登南站,接轨至青荣城际铁路荣成站。项目已于2020年10月31日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威海段)勘界放线、清点工作全部提前完成,完成房屋、企业清点评估,已基本完成混凝土拌和站建设工作,正在开展青苗补偿、农用地征收及房屋协议签订工作,加快制梁场建设,线下工程正在推进桥梁、隧道、路基等控制性工程建设。

二是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工程计划改造线路136.863公里,采取沿线全封闭、路口全立交设计方案,改造后桃威铁路最高时速将提至120km/h,可以提升我市普速铁路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畅通港铁联运通道,助力我市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目前,项目成功纳入国家支持范围,桥涵病害整治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约1500万元;道口平改立及轨道加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截至2021年1月底完成投资5100万元。

三是威海新机场进入预可研报批阶段。威海新机场近期定位为国内干线机场,飞行区指标为4E级,配套建设跑道、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旅客过夜中心、货运中心以及办公、后勤保障等专业设施,能够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万吨的需求。2020年6月3日,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复新机场场址,这标志着新机场工程从“纸面规划”正式落地;预可研报告已通过中国民航局行业审查,力争2021年项目预可研和机场总体规划报批取得实质性进展。

15:39:20 主持人

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还有问题请会后联系采访。希望各媒体准确把握我市经济运行特点,充分宣传好报道好20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