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举办了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就业实习专项活动。今天,我们邀请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毕见品同志,向大家介绍2021年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专项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媒体有:大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齐鲁网、鲁网等上级媒体驻威机构,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威海电视台、威海电台、威海传媒网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毕见品副主任介绍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专项活动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列为需要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24个重点问题之一。为破解“人才和劳动力缺乏问题”,吸引更多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就业创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高校学子暑假回威为契机,组织举办2017-2020级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就业实习系列活动。根据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下面由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有关情况。
一、专项活动基本情况
“2021年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专项活动”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面向对象为2017-2020级威海籍大学生,活动举办时间为7月26日至8月26日。活动主要包括四大主题:
一是举办“大学生回威留威就业招聘”主题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自7月26日开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举办“2021年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专场招聘会”。目前,已有威高、新北洋、家家悦、天润曲轴、泓淋电子等152家企业报名参加了此次招聘活动,提供岗位1958个,伴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将有更多的用人单位参加此次活动。
二是全面启动“大学生回威留威就业实习”主题活动,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实习。让广大大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确保活动成效,前期,市人社局对大学生就业实习的企业进行了调研,最终筛选出了工作环境优、食宿条件好、实习岗位多的威海光威集团有限公司、威海海鑫新材料有限公司、捷普电子(威海)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从中征集筛选出343个大学生实习岗位。在此基础上,从7月26日开始,市人社局在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组织举办了“2021年威海籍大学生回威留威实习专场招聘会”,先前征集的20家企业的343个实习岗位已全部对外发布。
三是开展“大学生企业线上观摩交流”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市企业。活动期间,市人社局将利用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发布了我市125家企业的“威海云招聘”直播视频、企业形象推介VR,让广大回威留威的大学生即可线上观摩企业生产车间、职工食堂、职工宿舍和招聘岗位,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营产品、成绩荣誉、薪资待遇、人文关怀以及远景规划、岗位晋升等相关事项,为他们选择威海、留在威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开展“面向大学生留威推介”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威海。目前,市人社局已印发“致威海籍大学生的一封信”,通过公开信的方式,向威海籍在校大学生详细介绍威海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推介我市面向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并对他们发出回威留威发展的诚挚邀请。活动期间,我们将通过报纸、电视台、微信、抖音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我市就业政策和重点用工单位,诚挚邀请他们留威就业。
截至目前,市人社局已在各村居张贴发放“鼓励毕业生回威留威一封信”5.3万份,向威海籍毕业生及家长发送招聘短信12.4万条。本次活动得到了我市2017-2020级威海籍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广泛欢迎,他们纷纷通过活动报名二维码和热线电话等形式,报名参加活动。目前,报名的威海籍大学生达到609人,为做好后续服务工作,我们建立了“威海籍学子交流群”,报名学生可通过交流群享受到后续的就业创业服务。
二、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介绍
本次专题活动主要依托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下面我介绍一下平台的主要功能。
“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是市人社局于2020年建设的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和求职者线上对接服务平台,劳动力供需双方可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包括企业环境和个人技能展示、招聘岗位精准推送、远程招聘等多项服务。自平台上线以来,不断推动信息和渠道的资源整合,加速实现跨区市、跨层级、跨服务机构的职介信息汇聚。截至目前,已有4903家企业和2.55万名求职者入驻平台,登记发布招聘岗位8.70万个,投递简历3.86万份,线上浏览量达243万人次,成为政府、企业、劳动者求职招聘和沟通交流的门户、枢纽。
近期,根据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反馈,市人社局对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进行了升级改版,新增加了多项服务功能。
一是新增“威海云招聘”栏目板块。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将“威海云招聘”栏目的成果视频发布到网上,实现了线下活动的线上发布。通过这些视频,求职者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招聘企业的工作岗位、食宿条件、薪酬待遇和人员晋升渠道等信息,大大地降低了求职的盲目性。
二是新增“数字零工”招聘板块。为满足企业和群众对零工的需求,拓宽零工岗位发布渠道,今年,市人社局在平台开发上线了“数字零工市场”功能模块,并通过发布企业人力资源建议书、规范合同文本、员工借调协议等内容,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服务,进一步满足了企业零工需求和劳动者灵活就业的需要。
三是新增“企业富余职工余缺调剂”功能板块。在平台增设“企业富余员工余缺调剂”板块,为那些存在阶段性富余职工的企业和有临时用工需求的企业牵线搭桥。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建立了全市统一的企业间员工余缺调剂资源库,进一步提高了本地企业富余员工配置效率。
四是陆续上线人社服务经办功能。平台已与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上经办大厅建立了链接,服务对象登录平台即可通过链接进入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上经办大厅,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申请就业创业补贴,线上招聘摊位预订等各项业务。
好的。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本次活动的关注。为让更多的企业和大学生参加到本次活动中来,我们发布了参加活动的多个登录渠道。在电脑端,可登录“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进入“查询直通车”板块,点击“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子栏目,登录平台参加活动;在手机端,可关注“威海人社发布”微信公众号,进入“掌上大厅”板块,选择“就业创业”中“找工作”子栏目,登录平台参加活动。谢谢。
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市人社局聚焦青年人才特别是大学生缺乏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引聚攻坚行动。一是深化校地合作。建立人社系统全员联系高校机制,对接高校680所,目前已走进石油大学等79所高校,开展宣传政策、推介岗位等活动;邀请长春理工等73所高校来威考察,面对面对接交流合作事宜。组织举办“龙江学子威海行”、“青年学子留威校企对接洽谈会”等主题活动,引导毕业生来威就业。二是拓宽招聘渠道。推广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上线企业VR展示、远程面试等功能,入驻国家级招聘平台“就业在线”。联合威海电视台打造“威海云招聘”直播栏目,上半年为82家企业直播带岗,吸引了170万人次观看。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6场,超过去年全年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3万人。三是加强实习实践。与清华大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56名清华博士、本科生及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校生来威开展科技下乡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青鸟计划·实习实践季”活动,招募91所高校220名大学生来威实习实践。组织了5567名驻威高校学子和1729名技工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谢谢。
谢谢记者的提问。下步,市人社局将会多措并举,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引进。一是积极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品牌,围绕“医、食、住、行、用”等方面下力气优化人才环境。二是举办高质量青年人才引进活动。发挥好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对接联络高校机制作用,牵头组织好威海籍学子回威留威,名校直通车,东北、西北高校校园专场招聘等专项行动及线上招聘实习活动。三是加强与我市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的合作,全面落地已签署的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切实推动各方在高校毕业生培养、就业实习、校园招聘、信息推送、品牌推介等方面开展合作。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目前我市针对高校毕业生出台的就业政策主要是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威海市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实施办法》,对2018年以来在我市创办企业或在一定范围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有关条件的发放生活津贴或工作津贴。
津贴发放标准方面,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生,每月分别享受5000元、2000元、1000元的生活津贴。教育系统录用的全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每月享受2000元工作津贴(不与生活津贴重复享受)。生活津贴和工作津贴按年度发放,连续发放3年。
津贴申领条件方面,博士研究生申领条件为2018年(含)以后到我市创办企业,或到规定企业(指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千帆计划”入库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下同)、高校院所、教育、卫生机构的科研、教育教学、医护专业技术岗位全职工作,来我市就业创业时年龄不超过45周岁。研究生申领条件为2018 年(含)以后毕业,毕业3年内(以毕业证书时间为准,下同)到我市创办企业,或到规定企业、高校院所、教育、卫生机构的科研、教育教学、医护专业技术岗位全职工作。本科毕业生申领条件为2018 年(含)以后毕业,毕业3年内到我市创办企业,或到规定企业全职工作,以及统一录(聘)用到教育系统教育教学岗位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2018年(含)以后毕业,毕业3年内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及45周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2020年以后首次入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放宽至我市所有参保企业。
申报途径方面,符合享受生活津贴条件的人员由所在单位向用人单位注册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统一申请),其中市属和驻威市级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作津贴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向各级教育部门申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