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毕建康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 孙志逊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希海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省威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李树谦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12月2日,市政府印发了《威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今天,我们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建康同志,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孙志逊同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希海同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省威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李树谦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大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齐鲁网、鲁网等上级媒体驻威机构;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威海电视台、威海电台、威海传媒网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威海发布”的编辑记者。
下面,请毕建康局长介绍《威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借此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视关注和支持帮助。12月2日,市政府印发了《威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相关情况。
一、起草背景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自2020年8月份启动以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点面结合、求真务实的原则,认真总结“十三五”工作情况,加强与《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内容衔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合理设置“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系统谋划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规划》编制经历了前期研究、草案编制、专家论证、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环节。先后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征集了公众意见,进行了现场走访和调研,召开了规划编制专题会、专家论证会,共征求了6轮意见。近日,《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15章、60节,约4.1万字。分为三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守底线、提质量、惠民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巩固“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全面推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奋力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美丽城市”威海样板,在发展绿色化方面争当排头兵。
基本原则: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引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治理、坚持改革创新。
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无废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品质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规划》确定了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5大类25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4项,预期性指标11项。
(二)重点任务。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12项重点任务。一是深化“四减四增”,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碳达峰进程。三是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协作,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四是强化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体现了省委最新要求,即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实现城市建成区雨污混流和黑臭水体“双清零”。五是坚持陆海统筹,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六是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土壤、地下水保护。七是夯实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八是加强精细管理,提升“无废城市”建设。九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十是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十一是加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大环保格局,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十二是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三)保障措施。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引导、严格评估考核5个方面落实保障措施。
三、创新工作
一是主要指标与《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比,增加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两项指标,其他指标名称与指标属性均与省规划一致。二是综合考虑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和“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增设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与提升“无废城市”建设两个篇章;三是基于我市海洋产业发展和碳汇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加了海洋碳汇部分内容。
《规划》已经正式公布实施,具体内容请登陆威海市政府网站、威海市生态环境局网站进行查询。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谢谢记者的提问。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坚持精准施策、综合发力,每微克必争、每天必争、每个环节必争,狠抓扬尘、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重污染天气应对“四个关键问题”,严格落实专项督查、问题曝光、销号管理、预警约谈、考核问责、生态补偿“六项机制”,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第一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7年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唯一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并奖励1000万元。2020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SO2、NO2、PM10、PM2.5、O3均值分别为5、15、44、24、142µg/m3,同比改善16.7%、25%、21.4%、17.2%、11.2%;综合指数为2.89,同比改善17.7%;优良率(国控站点)为90.4%,同比改善9.6%,9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十三五”期间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地级市。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威海市将深化协同治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PM2.5和O3协同控制、NOX和VOCS协同减排,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固定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动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建立完善源头替代、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控制体系。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排放系统旁路整治、重点行业泄露检测与修复。实施玻璃、陶瓷、铸造等行业深度治理,加强燃煤机组、锅炉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控,确保按照超低排放要求稳定运行。
二是加强车油路等移动源污染联合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新生产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强化油品运输、销售、储存、使用全链条监管,依法取缔黑加油站点,严厉打击制售劣质和不合格油品的违法行为。加大在用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达标监管,推进港口作业机械应用新能源,开展绿色港口建设。
三是强化各类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防治“六项措施”,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裸地、拆迁地块等严格落实硬化、绿化、苫盖等治理措施。全面完成港口码头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运系统封闭改造。实施矿山全过程扬尘污染防治。逐步提升道路保洁机械化水平,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
四是提前、提级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严格落实国家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要求,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对应急减排清单进行动态更新。积极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机制要求,有效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
五是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探索建立健全大气氨规范化排放清单,严格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大气氨排放总量控制。强化消耗臭氧层物质环境管理,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履约管理,加大恶臭、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防控。
六是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夏季以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前体物排放监管;秋冬季以移动源、燃煤源污染管控为重点,强化不利扩散条件下颗粒物、氮氧化物等监管。2025年底前,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国家二级标准并逐步改善,保持全省领先。
谢谢。
感谢对“无废城市”的关注。
威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市政府在2020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以“无废城市”打造“精致城市”等4项经验被生态环境部推广。
试点成果:(一)加快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海洋碳汇率先取得突破。创新推广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提升30%以上。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1个,获批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出台海岸带保护条例。打造全国首个“无废航区”。在全国率先印发《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二)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100%。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评价办法,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5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地方性法规,2020年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100%。(三)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处、省级以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9处,“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比重达到80%以上。
(四)加快推动精品旅游绿色发展,华夏城景区成为行业新标杆。在刘公岛、华夏城景区等16个景区开展“无废景区”建设试点,以示范引领和细节渗透培育绿色旅游新风尚。华夏城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五)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从“无废城市”走向“无废社会”。实施“无废城市”细胞创建行动,建立“无废机关”“无废社区”等7项标准,打造“无废细胞”300余个。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基地,将信用体系深度嵌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探索打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无废城市”建设“威海模式”。(一)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削减固体废物产生量,建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调查评估机制。优化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结构,加大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升处理处置规模。(二)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推动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贮存,完善堆存场所“三防”设施和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堆存场所动态更新数据库。(三)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开展拉网式、起底式排查整治。提高危险废物处置利用水平,有效防范跨区域转运处置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风险。持续推进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优化提升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四)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践行无废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全市“无废细胞”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分类处理垃圾制度,明确投放标准,建立收运体系,探索有害垃圾定期或预约收集、运输、处置模式。(五)加强海洋垃圾等其他固体废物治理。构建海洋垃圾治理体系,推行“无废航区”建设。加快配备渔港固体垃圾收集装置,将船舶垃圾处理纳入监管,推进海洋废弃物商业化回收利用。推进海洋渔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浒苔资源化利用。谢谢,我就介绍这些。
感谢记者的提问。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威海市荣获了中华环境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华夏城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成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荣成市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入选第一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特别是今年10月,随着乳山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威海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级及所辖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域全覆盖。
下一步,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加大生态创建力度,努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一是精心准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复核,进一步巩固成果,厚植底色,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国字号招牌。二是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形成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两山转化”典型案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制定《威海市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健全8大责任体系,实施32项具体措施,建立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为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提供坚实制度保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