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08

《威海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姜国奇

                市地震监测中心主任 王国龙

09:02:33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威海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今天,我们邀请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姜国奇同志,市地震监测中心主任王国龙同志向大家解读《威海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大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齐鲁网、鲁网等上级媒体驻威机构;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威海电视台、威海电台、威海传媒网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威海发布”的编辑记者。

下面,请姜国奇副局长介绍《威海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有关情况。


09:03:09 姜国奇

12月17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威海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威政办字〔2021〕58号)。下面,由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规划有关情况。


09:06:14 姜国奇

一、起草背景

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必须一以贯之,抓实抓好。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总体还比较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必须抓紧抓实。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明确提出,“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近年来,《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山东省地震局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试点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新时代山东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2019-2035年)》也先后制定实施,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制定我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我市客观需要。此次规划历经几次修改,住建、规划、发改、公安等60多家部门单位参与编制,最终定稿。《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5 年,初步建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应急救援、信息服务、社会治理等工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09:08:28 姜国奇

二、主要内容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测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要求,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推进地震科技现代化建设,实现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平安威海”“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具体的工作内容有:

(一)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

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编制全市和县域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区划图和活动断层分布图。开展房屋设施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数据调查,编制地震灾害隐患分布图。开展房屋建筑抽样详查和人员伤亡调查,建立地震易损性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概率评估,编制全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

    二是对重点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探查,进一步探明我市主要断裂带地震构造环境情况,对规划区、新建开发区等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探查,明确抗震不利地段,为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重大工程选址避让提供依据。

   三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威海市科技馆常设展厅及临时展厅,增加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展项,丰富地震科普活动内容,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荣成市、乳山市、文登区要各自建设一个具有地震科普功能的教育基地。各区市要支持学校、社区及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地震科普宣传展室,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09:09:46 姜国奇

(二)优化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业务体系。

基于我市现有的地震监测手段,结合国家“十三五”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重点项目在威海的建设情况,进一步优化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业务体系。

一是优化测震观测和地球物理场观测站网,建设海岛地震观测台站,构建沿海地震监测站网,提升近海海域地震监测能力。强化地球物理场基准站点建设,增强地震异常信息捕捉能力。增加地震观测新手段新方法,实施监测设备升级换代,提高监测智能化水平。

二是强化震情预测能力建设,优化地震长中短临预测业务,加强震情跟踪及预测研究,完善震例库和异常备注库。完善震情会商机制,推进地震数值概率预测,提高长中短临预测水平。完善震后快速判定系统和地震预测评价体系,提升地震预测时效。

三是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手段,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精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四是推进轨道交通、跨海特大桥、大型水库、超限高层建筑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矿山、石化等重大建设工程,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强震动监测设施,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预判能力。


09:11:49 姜国奇

(三)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业务体系。

一是加强应急准备。健全地震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和修订机制,落实地震现场工作队区域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日常管理,规范功能设置,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实用性。依托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物资资源信息互联互通共享。

二是强化应急响应。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加强灾害风险分级评估,建立市、县、镇三级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震情灾情速报网络,震后快速了解掌握震中地区的震情、社情和宏观情况。应急、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人防等部门协作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基础数据收集,为震后灾情评估、实施应急救援行动提供依据。

三是提升救援能力。加强各级各部门行业综合性应急演练,推进社区综合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应急基础能力。健全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强化应急演练,提升队伍实战能力。强化救援技术专家队伍、现场应急工作队伍、灾情速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第一响应人队伍建设,引导社会救援力量有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


09:12:45 姜国奇

(四)健全地震信息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应急、气象、住房城乡建设、水文、自然资源、大数据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共享。推进地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地震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地震数据应用、地球科学、地震学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依托省防震减灾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专项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服务产品,拓宽服务领域,丰富公共产品,拓展政府决策类服务和地震速报、强震预警、科普宣传等公益性信息覆盖面。


09:14:04 姜国奇

(五)构建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深入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理顺各级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强化各级防震减灾领导指挥机构职能,督促防震减灾法定职责落实落地。

二是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基层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模式,加强市县两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

三是强化法治建设。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法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目标要求,建立防震减灾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努力推进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是强化行政执法。配合上级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改革,强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将地震行政执法全面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有关情况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09:14:30 主持人

感谢姜国奇副局长的发布。接下来,回答记者提问,请提问的接着先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09:14:56 记者

1.    规划中提到了开展重点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工作,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09:16:46 王国龙

感谢您的提问和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

重点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工作就是对我市城区、规划片区等重点区域的地震断层进行探测,以探明我市地震构造环境情况。“十三五”期间,就着手了威海地区的断层探测项目的准备工作,在经过对省内外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的充分调研、征求了规划等相关部门意见后,针对威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实施方案,于今年开始正式立项实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

活动断层探测项目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利用野外调查勘察、钻孔探测、年代测定、数据分析等地球物理、工程地质、地震方面的研究方法,对我市主要地震断层的空间位置展布、活动特征进行探查,对其活动性进行鉴定,对其危险性、危害性及断层场地影响规模、程度进行评价,提出应对活动断层危害的具体措施,并建设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为威海市的防灾减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重大项目优化布局、断层合理避让、建筑抗震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防震减灾工作,震害防御是关键、是重点。“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是对震害防御的总体要求,而只有先“地下搞清楚”,才能为下一步“地上建结实”奠定坚实基础。开展活断层探测搞清陆域断层特别是穿过中心城区、规划片区断层的具体空间位置,是“地下搞清楚”的前提,是需首要开展的技术工作。摸清地下分布情况,将有助于我市进一步降低地震灾害风险,提高地震工程防御水平,增强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实力。

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


09:17:09 记者

规划中重点任务之一是建设地震预警体系,关于地震预警请介绍得更具体些?

09:17:59 王国龙

谢谢您的提问。

国内外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后,电视屏幕弹出了地震波还有多少秒到达的画面并伴有计时提醒,大家通过网络都看到过这样的报道,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预警。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密集布设的强震动监测台网快速判定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等要素,通过信息发布中心向安装了接收终端的用户发送地震预警信息的过程。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与地震预报明显不同,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

我市地震预警工程项目属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一部分,今年我市已改造升级5个基准站、新建2个基本站和47个一般站,下一步将完善市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地震预警终端。建成后,将有助于增加应急避险响应时间,提高民众应急避险意识;同时也可为重大工程提供预警信息服务。

当然也有“预警盲区”,因为预警信息的获取和发布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地震波已经波及到震中附近一定区域。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9:18:33 记者

防震减灾事业,地震监测是最基础的工作,请问我市目前的监测能力如何,“十四五”期间还有什么工作打算?

09:21:03 王国龙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

经过防震减灾多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我市形成了地面和地下、内陆和海域及地震观测台、站、点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测格局,地震监测能力取得极大提升。

一是地震监测能力比较突出。我市共有综合性地震台6个,数字化监测站点10个,各类数字化监测设备45台套,除我市台站外,市地震台网中心还接入了青岛、烟台、大连等市9个测震台站信号,形成利用外部资源拱卫威海的监测格局,具备市域内1.0级、附近海域2.0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能力。

二是地震监测手段比较丰富。我市地震监测手段有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地下电场等,基本涵盖了所有地震监测类别,为省市地震监测预测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通过增加台站密度、丰富观测手段、升级改造设备等方式,优化地震监测预测业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一是我市将增建鸡鸣岛、镆铘岛2个海岛地震台,并与已经投入使用的乳山宫家岛、青岛潮涟岛、烟台长岛等构建沿海地震监测站网,扩大有效监控范围,提升胶东半岛近海海域地震监测能力。

二是再增设北斗卫星地壳形变、断层气体、地磁场等观测项目,进一步丰富监测手段,积累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增强地震异常信息捕捉能力,为会商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三是强化监测设备的运维保障,逐步实施台站标准化改造和监测设备升级换代,提高监测智能化水平,提高地震监测质量。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09:21:24 主持人

提问环节就到这,如果还有问题请联系市应急局自然灾害应对科采访,电话:5196686。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