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威海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今天,我们邀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文同志,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倪国良同志,向大家介绍《威海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大众日报、省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大众网、齐鲁网、鲁网等上级媒体驻威机构;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威海电视台、威海电台、威海传媒网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威海发布”的编辑记者。
下面,请邢海文局长介绍《威海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一、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着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国家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山东海洋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威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出台了新一轮《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将“海洋强市”列为“打造‘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核心引擎、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更好地谋划和指导“十四五”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制定了《威海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二、编制过程
按照山东省和威海市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统一部署,2020年9月,市海洋发展局成立了工作专班,研究制定《规划》编制方案,全面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开展实地调研、召开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座谈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编写框架思路、调度重大事项重点项目等工作,2021年3月形成《规划》初稿。之后,深入对接《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其他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在充分吸收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相继完成了各区市和有关部门的会签、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12月21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实施。
《规划》全文包括发展基础、面临形势、总体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开放合作及保障对策9个章节。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市牢固树立“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大导向,着力推动海洋强市建设,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动力增强、质量提高的快速发展态势。
(二)面临形势。我市海洋经济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国内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市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融合程度不够,海洋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加大等严峻挑战。
(三)总体要求。“十四五”时期,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域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造“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核心引擎和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围绕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一城三核”建设思路,着力构建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空间集聚、开放发展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加快海洋产业特色园区、集聚区建设,以北部、东部、南部核心海洋经济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特色园区和集聚区,示范引领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塑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增长极。
(五)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竞争力。持续在海洋优势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上发力,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促进海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4+6+3”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六)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高标准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优势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完善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促进海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把威海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大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推进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与产业绿色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八)构建海洋开放合作新格局。搭建完善以中韩经贸合作为特色的海洋开放合作平台,积极拓展蓝色伙伴关系,深化重点领域国际合作,拓展与国内地区在港口建设、陆海联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领域合作,着力构建新时代开放合作新格局。
(九)保障对策和规划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海洋治理、严格督导落实,确保相关任务工作落实到位。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十三五”时期,威海市认真贯彻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域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加快推动海洋强市,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动力增强、质量提高的快速发展态势,是全国唯一获得海洋领域 5 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城市。
(一)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幅3.4个百分点。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27亿元,超过生产总值的34%。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个,桑沟湾多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全球推广,实际经营远洋渔船数量约占全国1/6,沙窝岛获批成为北方唯一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海产品年产量285万吨,长期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聚集海洋食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企业983家,年加工量363万吨,占全省54%、全国16%,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船舶与海工装备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0家,客滚船、重吊船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70%和8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与青岛港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威海港融入国际一流港口群发展大格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打造A级景区48处,海洋旅游产品内容、品牌、体验和服务不断完善,“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品牌知名度稳步提高。
(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运行第一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引进了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立海洋发展院士(专家)顾问团,与60多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涉海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96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137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91家,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3家。
(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在国内率先制定实施《海岸带保护条例》,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重点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全省最优,是全国海洋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累计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0个,修复岸线100多公里。增殖放流渔业苗种112亿单位,形成稳定的海蜇、对虾、梭子蟹等渔汛。建成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个,海草床修复、渔业碳汇等蓝碳探索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四)海洋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拓展。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效应持续放大,推动中韩货物、资金、技术等要素便捷化跨境流动。跨境电商、转口贸易等业务快速发展,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34.6亿元,增长74.7%,占全省的25%,成为衔接日韩与中亚、欧洲的跨境电商枢纽城市。依托“船队+基地+园区”发展模式,企业加快“走出去”,海产品出口85个国家和地区,40余家企业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60个,总额超过13亿美元。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落户,与纽约开展海洋垃圾防治国际合作,建立中欧膜技术研究院等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平台。世界海洋大会、世界海洋休闲产业博览会、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等高端展会,有效促进海洋经济和技术合作。
(五)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成立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加强海洋事务、渔业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协调。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区划规划,加快海洋开发由近岸浅海向深海、远海拓展。鼓励海域资源向高水平龙头企业集中,市场化出让海域达到11万公顷。在全省率先公布实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优化海岛保护、开发和管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功处置赤潮、绿潮、浒苔等海洋灾害。落实岸线巡查、首接负责、联合执法等制度,严厉打击海洋违法违规行为,推行渔船包保、以港管船、技术防控等管理措施,开展渔船严管严控取得显著成效,经验在全省推广。
我简要回答这些,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规划》以全域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着力强化海洋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海洋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着力推进陆海统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着力扩大海洋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造“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核心引擎、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规划》坚持了5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瞄准要素投入、平台建设、成果转让、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集中发力,推动本地特色海洋产业适用技术和海洋领域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破解海洋技术应用瓶颈,占领海洋技术研发新高地。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利用。严守海洋生态红线,推进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海洋产业循环低碳发展,持续开展海洋生态综合整治与修复,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提高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三是坚持开放合作,双循环畅通。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四是坚持陆海统筹,一体化布局。统筹陆海规划布局、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度供给,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陆海高效协同发展。五是坚持公平普惠,共享式发展。统筹兼顾用海效率与公平,强化制度设计,推进海洋开发收益的公平分配,激发民众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随着规划的实施,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环境明显优化,海洋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能力大幅提升,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海洋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全国领先,海洋国际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东北亚海洋开放合作中心城市、国际“精致海洋”建设示范市。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8:40:42;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0个以上,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0家以上,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考核要求;涉海产品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40亿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
我简要回答这些,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在海洋优势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现代服务业上发力,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链、供应链,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促进海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4+6+3”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做强海洋优势产业,重点关注海洋渔业、海洋食品、船舶海工和文化旅游等4个产业。一是扩规提档海洋渔业,构建现代种业“2+5+N”发展、海水养殖绿色发展、远洋渔业组织化发展等3大体系,到2025年,优质苗种繁育能力提高到1000亿单位,建造140座现代化多功能增养殖平台,远洋渔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二是提质增效海洋食品产业,加强海洋水产品综合高值化开发利用,完善海珍品精深加工、特色海洋食材开发、海洋休闲食品制造等海洋食品加工链,培育开拓海洋食品消费市场,提升冷链仓储物流水平,打造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基地。三是延伸拓展船舶海工产业,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特种船舶修造能力,提高船用配套设备制造水平,构建船舶总装和维修服务体系。推动渔业装备集成制造,推进渔业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渔业“机器换人”步伐。集群化发展海洋休闲装备制造业,推动钓具产业智能化升级,培育游艇配套产业,加快“游艇经济”崛起。四是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保护利用海好洋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办好海洋节庆展会活动,举办一系列高端海洋会议论坛,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打造国际游艇码头,加快建设世界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
(二)做大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关注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碳汇等6个产业。一是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发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支撑带动作用,围绕海洋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支持企业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实现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二是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面向健康、医疗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等领域重大需求,进一步提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拉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产业链,加快海产品加工业向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拓展升级。三是海洋新能源产业,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氢能、海洋生物质能开发,推动风电全产业链条延伸,合理布局风电场,提升海洋能源特种装备制造水平,构建集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等于一体的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四是海洋新材料产业,扩大碳纤维在海洋领域应用范围,加快海藻纤维和甲壳素纤维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产业化,提高海洋深水非金属复合材料、海洋超深水柔性材料产能,建设一批海洋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打造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五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建设,加快海水淡化专用膜及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自主研发,加强海水淡化装置场景应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海水淡化装备产业集聚。六是海洋碳汇产业,高标准建设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等平台,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碳汇功能,建设蓝碳产业示范园,策划渔业碳汇、海草床碳汇等蓝碳交易项目,探索开展蓝碳市场地方交易试点,积极争取将蓝碳纳入国家碳市场交易。
(三)做细海洋现代服务业,重点关注海洋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海事海商等3个产业。一是拓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整合优化港口功能,打造以威海湾港区为龙头,南海、石岛、乳山口等港区联动发展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加强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港口+铁路”集疏运枢纽功能,构建陆海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持续优化近海航线与运力结构,加大航班密度,拓展陆向腹地,增加内外贸中转业务。以“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为重点,积极开辟国际远洋运输、海洋旅游运输和集装箱航线。以港口物流为纽带,带动航运、商贸、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发展,推动威海港加快从单一货物装卸港向物流贸易港转变,形成港区一体、港城联动、港产融合的发展格局。二是完善海洋金融保险业,推动开展海域、船舶、涉海企业的股权、知识产权、涉海金融资产权益等交易服务。创新海洋特色金融发展机制,支持设立引进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海洋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开发各类涉海金融产品。拓展海洋保险服务市场,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开展大宗优势品种养殖保险,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支持发展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海洋投资基金,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培育海事海商服务业,提升“黄金水道”服务保障能力,大力推进新兴海洋商务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海洋会展业,针对渔具、海产品、船舶等优势行业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会展平台和会展品牌。依托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沙窝岛远洋渔业基地等,加强综合性、专业性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着力打造专业性海产品集散中心,打造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
我简要回答这些,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为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跨部门联动机制,为规划落实提供坚强保障。建立海洋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研讨解决阶段性突出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破解海洋经济发展难题,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完善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机制,以及财税、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健全涉海保险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保障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海洋绿色信贷业务、蓝色债券试点,支持政府、行业部门和金融机构联合打造海洋投融资平台,推进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度对接。积极争取并落实好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三是创新海洋治理。强化海洋治理体系设计,加强涉海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沟通配合,推动海洋管理、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应急保障等信息共享,实现海陆资源、环境、灾害等事务的协同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海,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配置海洋资源,不断提升海洋法治建设水平。加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社会民众参与海洋治理。
四是强化督导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规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合理调整规划目标任务、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我简要回答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