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2020-2035年)》。今天,我们邀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鞠云同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都剑光同志,向大家解读《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2020-2035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上级媒体网站驻威新闻机构、威海市新闻媒体、威海发布等。
下面,请鞠云局长介绍《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2020-2035年)》有关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4月27日,威海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2020-2035年)》。下面,由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规划有关情况。
一、起草背景
我市山海岛礁林滩湾资源丰富,在充分发挥自然本底优势的基础上,我市围绕滨海旅游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滨海步道的建设、公园体系的建设等,助力了我市全域旅游的发展。同时沿海分布各类建设用地,海岸带地区成为了市域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最具有活力的区域。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空间品质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比如受围填海、海岸工程、沿海产业等影响,导致部分区域沙滩蚀退、滨海山体破坏等。另外,部分岸段用地效率不高,陆海功能有待统筹,生态敏感区周边存在不匹配的产业用地;滨海公共空间品质仍需提升等。
为加强我市海岸带地区保护、利用和管理,我市组织起草了《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该条例自2018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并于2020年进行了修正。条例规定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市统一的海岸带保护专项规划,确定海岸带保护范围、分类保护体系和管控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2020-2035年)》草案编制。历经前期调研、起草修改、征求意见、论证完善、专家评审、风险评估备案等阶段,于2023年4月20日,提报市政府第18届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2023年4月27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保护规划(草案)》。此项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十一章,分为总则;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海岸带总体格局;统筹陆海资源,构建绿色生态海岸带;统筹陆海功能,塑造经济发达海岸带;统筹陆海空间,打造多元活力海岸带;分区分段指引;规划管理与实施;附则附录及图纸目录,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则。一是明确《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2020-2035年)》是指导威海市域海岸带地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海岸带范围内规划建设、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应遵守本规划。二是明确规划范围。规划海岸带北起牟平环翠交界,南至乳山口,总长度967.57公里。向海洋一侧延伸的近岸海域范围为最新修测海岸线向海一侧延伸至一千米等距线;向陆一侧大部分以临海第一条城市道路为界,局部地方考虑生态单元的完整性进行正向调整。总面积约1302.29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
(二)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一是依托我市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坚持保护优先、陆海统筹,严格底线管控,凸显海洋城市特色,提升滨海地区品质和活力、助力精致城市建设,制定将我市海岸带打造为“绿色生态、经济发达、多元活力”的中国北方精致海岸带的总目标。二是提出11个海岸带约束性、预期性指标,作为指导规划实施以及规划评估、实施监督及动态维护的重要抓手。
(三)海岸带总体格局。规划严格保护自然生态本底,统筹山、海、湾、岛、滩等要素,打通连接山海的生态纽带,串联丘陵山脉、河流水系、海湾岬角等生态资源,构建“六廊、八单元、多点”的威海市域海岸带总体格局。
(四)统筹陆海资源,构建绿色生态海岸带。一是识别我市海岸带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本底,建立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全要素保护名录,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二是加强陆海联防联控,强化综合环境治理。将我市全域划分16个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单元,针对不同单元,提出相应的管控目标,制定重点区域修复计划。三是构建沿海灾害防御体系。针对沿海海洋灾害类型,明确沿海区域自然灾害安全防灾范围与管制要求,提出防御措施。
(五)统筹陆海功能,塑造经济发达海岸带。一是在海岸带用地用海布局方面,依据我市滨海资源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重点推动海岸线两侧,陆域功能和海域功能的协调对接,促进陆海功能的统筹布局,提升用地用海效益。二是在产业体系方面,依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优化近岸陆海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复合程度和协同性,提升区位和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海洋产业集群。三是合理确定现状围填海区分布和功能管控。
(六)统筹陆海空间,打造多元活力海岸带。一是通过分区分段形象引导等塑造滨海地区整体形象。二是提升滨海公共空间品质,针对不同岸段,分别提出公共设施引导。三是完善滨海交通组织。四是统筹清洁能源及市政公用设施。
(七)分区分段指引。一是划区管控方面,将海岸带划分为严格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利用区,分别制定保护目标和管控措施。二是划线管控方面,划定自然岸线保有区(段),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三是将海岸带划分9个岸段,每一岸段采用多张图则进行细化表达,为各岸段的保护利用建设活动,提供引导。
(八)规划管理与实施。一是实施保障层面,将海岸带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详细规划中落实相关核心管控要素。二是行动计划层面,制定海岸带资源整治修复行动、海岸带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行动、魅力海岸塑造行动等三大行动。
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2020-2035年)》的颁布实施,为我市海岸带保护、利用与管理工作描绘了新的蓝图。该规划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积极宣传新规划,营造实施新规划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而共同努力!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谢新闻记者朋友对海岸带保护规划的关注。在《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中依托威海自身特点和海岸带优越性,设立了一项比较宏伟的目标:提出打造中国北方精致海岸带的总目标。在统筹陆海资源、功能、空间方面,提出生态海岸、发达海岸、幸福海岸三大分目标。
生态海岸是指统筹陆海资源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构筑海岸带区域的保护底线。
发达海岸是指统筹陆海功能,提升用地用海效益,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幸福海岸是指统筹陆海空间,提升滨海地区品质和活力。
《保护规划》中“六廊、八单元、多点”的“六廊”是指构建五渚河、车道河、小落河、青龙河、黄垒河、乳山河等六条天然生态景观廊道,以保持湿地生态空间完整性为原则,以保护生态缓冲区、提升流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划定河道生态控制范围。提升生态景观廊道的连通性,提升海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拓展公众亲海空间、预留远期发展空间。
“八单元”是指整合环翠主城区、双岛湾科技城、东部滨海新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荣成城区、石岛管理区、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等多个单元,以环翠主城区为引领,建立组团式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强各组团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均衡的空间网络体系。
“多点”是指严格保护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山头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小石岛国家海洋自然公园、刘公岛国家海洋自然公园等多个自然公园,控制建设强度,加强风貌协调,形成“山水融城”的生态景观特色。
按照《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执行,在严格保护区内,除国防安全需要外,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项目。禁止损害海岸带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在限制开发区内,有以下四种活动禁止:一是工业生产;二是矿产资源开发;三是商品房建设;四是设置排污口、炸毁礁石等损害海岸带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除上述活动外,海域使用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渔业生产和旅游等活动,充分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优化利用区内,无明确禁止活动,但管理中也会要求科学布局占用海岸带的建设项目,合理控制建设项目规模,提高利用效率。
该规划的实施,任务艰巨且复杂。具体来讲,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将海岸带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以数据支撑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核心管控要素落实到详细规划。以湾区或行政区为单元进行详细规划编制,落实《保护规划》要求,综合规划海岸带使用功能、空间布局、设施安排等内容,提出专门的海岸带详细规划控制要素和技术指引。
(三)抓好规划实施。根据《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要求,按职责分工进行规划落实,加强部门协作,加强陆海综合管理,推进政策保障、技术应用、信息共享、执法监察等一体化,加快推进海域和陆域、土地和海洋的资源管理工作全面、深层融合。
(四)加强规划宣传。广泛开展海岸带保护宣传活动,让海岸带保护有关要求深入人心,增强群众的海岸带保护意识,形成更强的社会共识、促进更多的公众参与,努力形成全民参与海岸带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