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条措施
■发布人: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刘奎忠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建超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庆文
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 于蓬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召开“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刘奎忠同志向大家介绍《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十二条措施》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超同志,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庆文同志,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于蓬同志,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发布会的媒体有:上级媒体、网站驻威新闻机构,威海市新闻媒体,威海发布等。
下面,我们先请刘奎忠市长介绍《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十二条措施》有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实体经济、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技能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作用发挥日益凸显,“技能兴威”品牌持续擦亮。2024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9万人,同比增长216%。为进一步加强政策层面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和支持,我们全面梳理全市现有技能人才政策,吸收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做法,广泛征求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市及企业、技工院校、技能人才代表的意见建议,研究制定了《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条措施》,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主要内容
《十二条措施》围绕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等主要环节,提出四大行动、十二条具体措施,助推高技能人才规模、素质、结构与全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一是加快培育建设各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平台,深入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二是统筹推进“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进一步改善技工院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借鉴韩国制造业“产教合一”经验,探索建立中韩工学一体技工培育新模式。
(二)实施技能人才职业拓展行动。一是支持企业设立技能津贴、带徒津贴等,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带徒传技。二是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强技能岗位吸引力。三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倡导“产业链”内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共享交流机制。
(三)实施技能人才成长进阶行动。一是支持企业健全“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在设有高级技师的工种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岗位,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技术技能晋升通道。二是构建以自主评价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支撑,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为补充的评价机制,满足多元化评价需求。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共拿出400万元,支持企业自主评价高技能人才。三是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省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以市级、县级竞赛为主体,以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竞赛体系,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作用。加大竞赛支持和奖励力度,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银牌、铜牌的选手,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在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位居前列的获奖选手,都设置了资金奖励举措。
(四)实施技能人才激励示范行动。一是逐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给予中华技能大奖、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技能领军人才一次性奖励20万元,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一次性奖励10万元,管理期内威海市首席技师政府津贴1000元/月,威海工匠、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一次性奖励1万元。二是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选树高技能人才典型,大力宣传技能人才作用和贡献,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大资金统筹和支持力度,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充分保障。
三、创新亮点
《十二条措施》紧紧围绕“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鲜明导向,创新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
一是注重紧扣产业,强化靶向支持。《十二条措施》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加快服务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比如,明确提出企业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体,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并首次提出借鉴韩国制造业“产教合一”经验,探索建立中韩工学一体技工培育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匹配度。
二是注重聚焦一线,强化激励引导。坚持技能价值激励导向,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技能荣誉感。比如,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参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建功标兵、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依法依章推荐高技能人才作为各级党代表候选人、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候选人等,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良好氛围。
三是注重问题导向,强化多元供给。《十二条措施》聚焦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堵点痛点,从打通技能人才成长进阶通道、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举措,让一技之长者有事业舞台、有上升通道。比如,推进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竞赛提升参赛选手技能水平,对竞赛获奖选手按规定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参加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十二条措施》集成度高、涉及面广,将有力推动威海高技能人才培育、聚集和发展。下步,为更好推动文件落实落地,我们将致力于构建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深入推进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谢谢大家!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平台53家,获评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821人。
一是夯实培训基础,让技能人才长本事、有舞台。一方面,促进人岗适配。创新实施“工学一体技工培育项目”,搭建“培训机构列单、企业选单、政府买单”和“院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训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3+3”工学一体培训模式,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群体技能培训16.22万人次,其中,为企业从业人员培训2.73万人次。制定《威海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每年举办市级技能竞赛30余场,以赛促学,以赛强技。另一方面,加快技工教育发展。全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职业、新业态,开设了10个大类、32个专业,3家技工院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院校两次被人社部确定为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0个,为我市企业稳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是拓宽评价通道,让技能人才有奔头、增干劲。一方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全市自主评价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达到315家,累计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9万本。另一方面,深化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贯通互评”,目前已经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技工院校等8个职称系列,共有41名技能人才获得相应领域职称。
三是聚焦激励保障,让技能人才有获得感、得实惠。在政策激励方面,出台《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条措施》,给予中华技能大奖等高技能领军人才最高20万元奖励,给予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最高50万元奖励。在服务保障方面,为符合条件的100多名高技能人才,发放威海“英才卡”,高技能人才持卡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30项绿色通道服务,服务数量和内容在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
市总工会通过技能赋能、激励引领、资源整合三条路径,全面助力高技能人才队伍量质齐升,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构建能力提升平台,推动“一岗多能”
一是搭建竞赛提能平台,围绕产业链、重点项目、创新创效等领域开展示范性竞赛100场次,实现竞赛从班组到企业、行业、重点工程、产业链的全贯通。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全国、省级竞赛,省赛全部6个项目均有个人或团体获奖。人工智能训练师比赛获全省团体总分和个人双第一,5人获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工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
二是建设培训提升平台。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全市工匠学院建设意见》,建成31家市级工匠学院,基本覆盖全市高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威海职业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获评第一批省级工匠学院,获得补助资金200万元。成立工匠学院联盟,举办10期示范性培训,1200多名高技能人才实现技能等级再提升。
二、完善激励引领机制,畅通发展通道
一是加强榜样引领与荣誉倾斜。出台深化“威海工匠”建设意见,培育20名“威海工匠”,每名“威海工匠”奖励1万元。2024年培育了2名齐鲁大工匠、5名齐鲁工匠,5名省级产业工匠。在各级劳模、五一奖等评先选优中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好当家职工孙永军先后获评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工匠等称号。
二是聚焦产业链上百人以上建会单位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技术工人“以技提薪”,百人以上企业集体协商签订率达90%,能级工资集体协商签订率达70%。工作经验在全国工会工资主题调研成果交流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
三、优化技术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
一是加强创新工作室建设。建立“企业基础—产业标杆—市级示范”的三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机制,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碳纤维等战略性产业,2024年新建市级示范工作室25家,覆盖80%重点产业链企业。
二是打造工会“技术红娘”品牌。摸排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难题,对接全市高校、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外脑”,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合作,全力突破企业“卡脖子”难题。先后促成天润工业等企业的86项技术完成合作,合作研发产品创造效益1100余万元。
自2019年技能人才评价社会化改革以来,威海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技能人才评价服务工作部署,落实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扩大评价规模,协同推进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扩容提质,满足多元化评价需求,加强技能人才评价监督管理,促进我市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组织我市各类评价机构发放各类等级证书6.9万本。
一是全力推动和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评价工作活力,支持我市各类以技能人才为主体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明确了企业在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的自主权,包括自主确定评价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等级、自主确定申报条件、自主运用评价方法等,面向本企业职工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是扎实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企业在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引导企业建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薪酬待遇体系,比照企业正高级职称、高级管理人员享受相关待遇。
三是持续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我市目前有11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面向全社会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开展电钳车铣汽车维修、育婴保育家政养老、烹调面点等22个常见职业(工种)的等级认定,并且将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扩容提质。
四是着力推进职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我市目前已有4所技工院校按照政策规定可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技能等级认定,今年将开展驻威高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推动学历+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一技之长。
五是积极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规范开发和社会化考核工作,专项职业能力为可就业创业的最小技能单元(模块),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相应技能的劳动者,均可申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我市目前备案22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可开展胶东鲅鱼水饺制作、胶东花勃勃制作等13项具有地域标记的专项考核,开发乳山喜饼、海肠捞饭、胶东打卤面等7项专项考核规范,同时,我们正在努力打造具有突出技能水平、良好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威海特色”专项职业能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