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召开“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副秘书长李继同志,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文勋同志,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斌同志,威海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王顺同志,介绍解读今年全市改革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发布会的媒体有:上级媒体、网站驻威新闻机构,威海市新闻媒体,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李继副秘书长介绍今年全市改革工作情况。
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省委在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以改革创新为主题,部署了十大重点改革任务,并向全省发出了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发挥好改革“关键一招”作用,市委改革办在全面梳理上级部署要求的基础上,牵头起草市委深改委2025年工作要点,对全年改革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出108项改革任务以及拟形成的179项改革成果。《要点》已经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4月1日印发实施,这是指导今年全市改革工作的重要文件,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落实。
关于今年的改革工作,我们将着力在四个方面谋求新突破。
一是在落实上级各项部署上求突破。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尤其是省十大重点改革任务,是全年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全面对标对表,会同相关部门逐条研究提出89条贯彻落实举措,在《要点》中专门拿出一部分进行部署,逐一明确成果形式、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在此基础上,立足威海特色优势领域,围绕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效、筑牢发展基础3个方面,提出12项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是必须做好的“规定动作”,什么时候干到什么程度都很明确,不能打折扣、搞变通、走过场。市委改革办将进一步强化省考导向,持续抓好跟踪督导,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创出更多亮点。
二是在探索原创独创改革上求突破。我市改革基础较好,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意识较强,在精致城市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对外开放合作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性、领先性的改革经验。为更好放大这一优势,去年我们谋划推出一批原创性独创性改革任务,着力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平台载体、路径模式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取得了不错成效。比如,在对港合作机制上,建成香港STC授权的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家食品检验实验室,已有9个产品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为威海产品进入香港、走向世界提供助力;在社区运营机制上,探索以低效闲置空间换优质优价服务的路径模式,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成本居高的问题,经验做法获中央改革办督导组肯定。今年,在持续深化这些改革的基础上,围绕新能源消纳、服务贸易开放合作、政务服务等领域,谋划推出一批新的原创性独创性改革任务,我们将旗帜鲜明鼓励原创、尊重基层首创,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果,为全国全省改革提供更多借鉴。
三是在用好先行先试机遇上求突破。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先后争取国家、省级改革试点500多项,获得大量资金、政策、项目,有力推动了诸多领域改革打开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去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可以预见,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央、省级层面将安排部署更多试点示范项目,这对地方而言既是难得机遇、也是重大利好。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激励引导力度,争取更多高含金量的试点落地威海,同时健全试点备案、推进、验收机制,着力解决“只会争帽子、不善戴帽子”的问题,更好发挥试点压力测试、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把先行先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实绩。
四是在加强改革宣传造势上求突破。改革越是深入,宣传越要加强。我们将着力在提升改革宣传质效上下功夫,持续造浓改革氛围。一方面,加大改革政策方案宣传解读力度,对企业群众关心关注的改革事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通过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报道、新媒体解读等途径,进一步扩大知晓率和覆盖面,推动改革红利更早更充分地释放到位;另一方面,健全改革典型发现、培育、总结、推广机制,对各级各部门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成改革典型,积极向上推介、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威海改革知名度和影响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以大抓经济为中心,持续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聚焦用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市紧扣“双碳”目标,以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引领,坚持扩大融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强化数字赋能、拓展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发力,不断加大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支持。截至2024年末,累计发放碳减排政策工具28.9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10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18.73%,同比增长40.5%,增速连续多年保持40%以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不断优化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更好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开展第二届绿色支行评选,新增挂牌绿色支行12家以上,推动银行机构通过设立绿色专营机构,单列绿色信贷规模,优化内部考核机制,持续加大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绿色融资成本。加快“绿e融”二期建设,深化企业绿色综合评价与融资政策挂钩,对“深绿”企业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二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开发各类利率定价与低碳转型目标挂钩的能效贷款、可持续挂钩贷款及气象生态指数型保险类金融创新产品,全年新增绿色金融产品20款以上。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更新完善绿色金融项目库、碳金融重点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聚焦制造业低碳转型、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绿色贸易、绿色消费等领域,积极拓展绿色改造贷、绿色消费贷和绿色理财等业务,同时大力培育和支持绿色产业企业上市挂牌,鼓励发行绿色金融债、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不断拓宽绿色直接融资渠道。
三是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围绕海洋领域,定期摸排海洋生物医药、智能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融资需求,建立需求清单,会同金融机构帮助企业制定科学融资方案,更好满足项目融资需求。围绕能源领域,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有序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助力“零碳城市”建设。围绕城建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对接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和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金融支持,更好助力城市有机更新。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大抓经济”的必然要求。今年,我们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工作要点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计划,围绕制度创新、法律服务、涉企执法、司法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建立政府立法评估制度、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等30余项举措。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着力在机制建设、执法检查、法律服务等方面创新突破,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和可持续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强化有效制度供给。出台进一步加快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若干措施,创新立法参与机制,持续开展“立法有我”活动,邀请企业、群众代表深度参与立法调研论证,全面准确把握立法需求。持续加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及时修改和废止影响公平竞争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努力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
二是规范执法检查行为。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若干措施及推动涉企检查事项网上运行的实施方案,开展涉企执法“减量不减效”行动,对涉企检查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通过分级分类和跨部门联合等方式,进一步整合检查事项、压减检查频次,切实解决困扰企业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努力以执法检查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创新“执法+普法”模式,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的同时,开展释法说理,并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和合规整改,更好推动企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
三是优化涉企法律服务。深化律所联系商会工作机制,开展“威法护航·益企发展”行动,研究制定涉企法律服务清单,组织律师事务所与商会和会员企业全面对接,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法治体检、法治讲座、结对共建等活动,推动民营企业律师法律服务“全覆盖”,以主动、超前、便捷的法律服务更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化解矛盾风险。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围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威海海关以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化监管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今年一季度,威海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93万吨,增长27%;出入境旅客9.8万人次,增长3.5%;进出境邮递物品、快件分别增长85%、64%;为我市企业减让进口税款9325.8万元,涉及进口货值11.26亿元;为重大项目、远洋渔业减免税款2686万元。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开放平台、口岸通关、智慧赋能等三方面发力,努力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放大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试点叠加优势,围绕提升“四港联动”效能、加密日韩快线等方面,持续完善“海陆空铁邮”跨境运输全模式监管机制,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重要节点。积极探索“智慧综保区管理”,支持依托综保区开展“两头在外”的研发、检测、维修等业务,充分发挥综保区保税功能和分拨平台作用,助力建设电子信息、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中韩物流集散中心。推进跨境电商出口“先查验后装运”作业模式改革,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扩容升级,助推我市渔具、户外运动等优势产品借助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
二是打造中韩口岸通关便利化示范标杆。高标准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抓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成立10周年为契机,推进中韩实验室“检测前置、结果互认”;积极服务智慧谷服务贸易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设立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原产地证书审签中心,吸引更多异地企业在我市备案、通关。
三是一体推进智慧海关、智慧口岸、智慧港口建设。复制推广智能转运物流模式,简化转关手续,实现“多港”如“一港”,助力水运中转物流提速。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数字+”监管,实现海关监管智能化与企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同频共振。抢抓“智慧信用管理”“智慧稽查作业”“保税+ERP”等数字化监管服务改革试点机遇,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赋能”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助推服装、轮胎等产业稳量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