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健康威海行动 全力护佑群众健康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文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大明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杨正辉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 石殿松
环翠区卫生健康局党组副书记、环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 岳善峰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文同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大明同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正辉同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石殿松同志,环翠区卫生健康局党组副书记、环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岳善峰同志,向大家介绍我市深入实施健康威海行动全力护佑群众健康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上级媒体、网站驻威新闻机构,威海市新闻媒体,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王文主任介绍我市实施健康威海行动工作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扎实实施健康威海行动,我们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得到优化,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健康中国观察》等国家级平台刊发推广;2023年获评全省唯一的省级、国家级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截至2024年底,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08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持续向好,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强化健康促进,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一是多元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所辖区市全部建成省级健康县区,文登区、环翠区分别获评全国、全省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7.5%,较上年度提高2.49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线上通过心理援助热线“12356”提供全天候24小时公益服务,线下依托市立三院建设威海市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和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促进中心,为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威海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实施,巩固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建设成果。二是持续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全民健身设施实现市、县、镇(街)、村(社区)全覆盖,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市、县、镇(街)三级全民健身中心和中小学体育设施均免费向社会开放。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名,活跃在各村居和3600余个晨晚练健身站点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三是全力打造城乡宜居生活环境。深入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2024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绝对值和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重点河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连续6年全省最优。推进城市绿化共治共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6.46平方米,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率100%。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实现应改尽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巩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成果。
二、强化能力提升,全周期优化健康管理服务。一是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深入实施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我市省级重点专科(学科)达到4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优势)专科1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2位。深入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行动,在全省创新打造H型高血压等慢性病全链条服务模式,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78%。实施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我市在全国医改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0名,在全国公立医院移动互联网满意度调查中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居全省第1位,文登区、乳山市获评省级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区县。二是夯实基层服务网底。深入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全市建成县域医共体6处、医疗资源共享中心37处,实现全覆盖,荣成市率先打造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样板县。实施镇村医疗卫生大提升行动,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名医基层工作站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产权公有率、一体化管理率均居全省首位,村卫生室建设和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经验先后在山东政务信息刊发推广。三是落实重点人群保障。深入实施妇幼健康行动,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达标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可享受16类妇幼健康项目免费服务,全市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83个。深入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100%,老年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90%以上,建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家。
三、强化示范引领,多领域推动改革创新。一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获评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创国内首例区域内医疗机构间中西融合先进模式,市中心医院与市中医院开启全面战略合作,通过“专家共享、病房共管、学科共创、服务共促”,真正实现区域内“医生互动、患者不动”,为群众提供更全面高效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为切入口,为群众免费提供艾灸适宜技术体验服务和中医药健康宣教,累计服务群众超120万人次。打造了全国首个中医文化城市品牌“健康城市·中i威海”,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二是大力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创新发展。深化国家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联系点改革成效,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医院—社区—家庭”营养健康服务模式,指导333个营养健康社区、食堂、餐厅、学校、超市服务升级;培养国家级营养指导员420名,配比达每万人1.44名,覆盖425个社区单位,累计服务60万余人次;持续推进国家级学生营养项目实施,组织开展“小超人”健康管理联盟,对超重肥胖学生进行综合性管理与干预,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三是大力推进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作为全省4个地市之一,全域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省级试点,通过科学评估,提前识别、干预政策项目实施中可能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市民创造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目前,共对涵盖城市建设、医疗卫生等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8个政策项目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健康促进建议的采纳率达到89%。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群众需求导向,不断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大力实施好新一轮健康威海行动,持续提升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相关要求,将提升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服务水平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推动全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事业有序发展。一是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形成了政府部门联动联防,精防机构诊、治、康、处(诊断、治疗、康复、应急处置),基层医疗机构兜底管理服务的一体化防治网络,确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二是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5家公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市级2家,县级3家)和3家民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全市医疗机构设置心理门诊13家、睡眠门诊11家、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5家,已实现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和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区市全覆盖。
三是精神障碍人员综合服务管理持续规范。落实《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要求,加强患者随访管理,组织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规范随访管理服务、健康宣传等,推动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指标持续提升。
四是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作品牌。组建了市、县两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巡讲团专家库和科普专家库,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心理健康讲座“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活动,今年以来,我市共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98场,覆盖机关单位46家、企业11家、学校41所,受众8600余人次。启用12356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全力以赴抓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履行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相关职责。二是大力推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可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普宣教工作力度,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增强防治意识,发现问题采取科学应对方式,促进早发现、早干预、规范干预。
自健康威海行动开展以来,市教育局牵头实施了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增长幅度得到有效遏制。我市在中小学健康促进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聚焦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在全省率先推行课间活动15分钟,保障学生每天在校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其中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一次30分钟大课间活动。确保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一次眼保健操。相关做法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点赞。围绕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全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机制激励和监测干预、加强师资场地配套等五大领域统筹推进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常态化开展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2025年威海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已顺利完成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排球、足球、田径,篮球全部8个项目,共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结合各区市体育联赛和各学校运动会的举行,全市已形成“年年有比赛、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能力建设,改善健康促进环境。目前全市中小学共有专(兼)职体育教师2038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实现了全覆盖,专(兼)职校医配备率达99.15%,校园健康队伍不断壮大。强化医校合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学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或选派执业医师到学校服务,提高学校卫生队伍整体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急救教育,面向师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目前,全市已有10所学校入选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校园急救教育“威海样板”已在省内具备一定影响力。
三是注重科普宣传,推动健康知识普及。严格落实健康教育课时要求,切实发挥课程在中小学健康促进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今年以来,以第10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为契机,以“抓早抓小抓关键,更快降低近视率”为主题,邀请眼科专家进校讲座等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活动,整体提升近视防控工作水平,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第30个全国“爱眼日”为契机,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爱眼日”作品征集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同时,在校园中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防治,以及重点传染病、流行性疾病、学生常见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各类疾病的认知和预防能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持续实施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启动慢性病医防融合试点等,通过精准化、整合式健康服务,形成“全链条”慢性病综合管理新模式,持续提升从预防到诊断和干预、再到康复治疗和健康监测等各环节服务能力。以全域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契机,构建以5处市县疾控中心为前端、2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中枢、80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覆盖”。针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组建涵盖临床医疗、公共卫生等10个专业、100名专家的医疗团队,定期组织全市医疗机构集中培训;依托3处市级医院、6处县域医共体,成立宣教机构657处,建立1394个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持续开展就医指导、疾病初筛、干预管理等工作。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健康体重管理年”等系列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健康督导、科普培训等1120余场次,全市人均日食盐摄入量9.03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一是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从健康行为促进和健康知识普及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一二三四奔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联合开展“健康体重管理年”系列活动,引导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强调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二是突出重点疾病防治,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做好健康威海行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四大行动的组织实施。一方面,扩大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完善慢性病监测体系,推动实现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加强医防协作,规范开展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实施重点慢性病早诊早治,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服务质量。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聚焦妇女生命全周期、儿童成长全链条,推动妇幼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我市连续2年孕产妇零死亡,2024年全市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52‰、2.31‰,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一)母婴安全保障更有力度。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严格落实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约谈通报等五项制度,全面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五色”分级动态评估,对高危孕产妇严格实施专案管理,全市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达到98%以上;畅通危重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2024年全市重点孕产妇管理率及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均达到100%。目前,全市共有助产机构12处,妇产科床位数1015张,儿科床位数705张,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7处。启动降低孕产妇贫血率专项行动,2024年孕产期贫血率同比下降25%。推动新生儿安全项目试点全覆盖,创建省级试点医疗机构5家、市级试点医疗机构3家,推广新生儿复苏和早期基本保健等适宜技术,不断提升新生儿救治和健康管理能力。
(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不断强化。启动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年均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立完善涵盖婚孕前、产前和新生儿各阶段的三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在全省率先将婚—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有效整合,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免费无创DNA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羊水穿刺和超声产前诊断等市级项目,筛查诊断率均达到99%以上;将免费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病种由省定4种扩至52种,筛查率达到99%以上。
(三)妇幼健康服务管理更加高效。针对妇女儿童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问题,持续扩展服务范围。在关爱妇女健康上,持续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2024年全市“三病”母婴传播率均低于国家目标值。在全省率先实现适龄妇女“两癌”检查城乡全覆盖,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聚焦妇女多元化需求,为孕产妇提供孕期—产后系统服务,探索开展产后保健、医学整形美容、中药调理等一系列延续性服务项目,为更年期妇女提供心理健康、保健服务等。在保障儿童健康上,扩大新生儿先心病和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覆盖范围,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100%,已为3490名七年级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筑起了预防宫颈癌的第一道防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环翠区、文登区成功创建省级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试点县。
(四)妇女儿童就医体验持续改善。全面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引导医疗机构“患”位思考,打造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有效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打造舒适有趣的候诊环境,加强门诊及病房适儿化改造,设置儿童“游戏角落”,为儿童就医提供便利。在儿童季节性疾病就诊高峰,实行潮汐门诊,通过弹性排班、延时服务、增减诊室等措施,减少候诊时间。推动妇幼健康领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均设有中医科室,中医适宜技术正融入孕产保健、妇幼保健、儿童保健等各个环节。
妇幼健康关乎家庭幸福,生育友好维系生命传承。市卫生健康委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为健康威海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大家好!环翠区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引,坚持党政主导、多元协同,紧扣“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战略主题,全面深化健康县区建设,2023年获评山东省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
(一)聚焦“健康服务”,筑牢健康屏障
提升医疗能力,实施区域医疗服务“攀登计划”,创建市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7个。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网络。
弘扬中医特色,重点建设区中医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实现“上午开方、下午送药”,年配送中药58万付,研发止咳代茶饮、秋梨膏等70余种衍生品。全面加强“中医馆”“中医阁”内涵建设,建成7家省级中医特色单位。
强化疾病预防,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健康讲座、基层巡诊等健康促进活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特别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落实“红黄绿”三色分级管理,重点人群家医签约服务率94.1%。
(二)聚焦“健康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保障食品安全,在全国率先开展食源性疾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试点,建立了覆盖医疗机构、学校、大型商超等40多个点位的监测网络,实现风险精准防控。
打造健康空间,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控烟,建成3个健康主题公园、115公里健康步道、346处小游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23平方米,形成“推窗见绿、5分钟入园”的健身圈。
优化城市治理,重点做好无障碍设施完善、防护设施安装和道路积水点改造,筑牢公共安全基底。持续开展城市容貌专项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
(三)聚焦“健康社会”,增进民生福祉
培育健康风尚,打造国家级青春健康俱乐部,试点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大力推广太极拳、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引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创新智慧养老,建设国家级医养结合标准化试点,创新构建“公立医院引领、基层机构支撑、社会资源协同”的三级医养服务网络,实现医、康、养、护全链条服务标准100%覆盖。
拓展托育服务,建成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持续优化医育结合服务内涵,属地医疗机构为在托婴幼儿提供健康保健、膳食指导等服务,医育结合签约服务率达100%。
经多方努力,目前环翠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7.85%,多项主要健康指标全省领先。下一步,环翠区将持续深化健康县区建设,系统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健康威海建设贡献环翠力量!恳请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支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