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 王铁军
乳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孙吉勇
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基波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王铁军,乳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吉勇,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基波,向大家介绍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发布会的媒体有:上级媒体、网站驻威新闻机构,威海市新闻媒体,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王铁军副局长介绍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以来,全市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员单位不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加快改革创新、深化流程再造、提高审批效能,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化道路挖掘修复、开工建设、公共建筑装饰装修、5G基站建设等12个既有“一件事”,创新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涉水审批、商品房预售等“一件事”,推动更多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坚持高标准定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消防审验提质增效、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智慧审批、海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联合出让、“预告登记+带押过户”等6项改革工作被列入省工改2025年度“揭榜挂帅”试点任务,目前进展顺利。
二、进一步优化提升工程报建便利度。坚持技术赋能,建设建筑单体赋码落图平台,明确赋码落图机制和工作流程,实现建筑单体赋码及单体建筑空间信息自动归集“落图”功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增加单体维护和安全监管的便利性。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电子签章、电子证照应用,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等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同步制发、实时归集,实现工程审批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数字化图纸管理、城建档案在线归档等多个相关系统互联互通,项目信息、档案资料、审批证件、竣工图纸等信息数据实时共享。升级智慧表单2.0版本,开发自动整合、数源联动、表单提示等功能,有效提高了报建效率。
三、全面做好“项目管家在身边”帮办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为各级重点项目配备了专属项目管家,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已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各类问题3800余个,高效为威高阁南块住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勤学楼等项目高效办理了规划许可手续,省重点项目—东方电气集团山东重装产业大基地一期项目在7天内即取得了工程规划许可、施工综合许可。浦林成山非公路轮胎、正和仓储二期等产业项目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审批环节办理时限压缩了60%以上,助推豪迈重工大型海工装备、海雅乳山燃料电池、伯特利汽车高强度铝合金铸件等项目顺利投产。
下一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高质量推进既定政策目标,持续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能。一是在创新创效上发力。对标国内最高标准、最佳实践,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尽快形成制度性创新成果。二是在信息化、智能化上发力。进一步优化工程审批系统,强化数据共享,开发批量赋码工具,融入AI模型功能,升级“智慧导办”“智慧辅助”审批模式,让审批服务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三是在全方位服务上发力。各级项目管家将继续靠前服务、贴心服务,用好“拿地即开工”等政策包以及16个“一件事”服务场景,帮助项目单位解决报建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各类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谢谢大家。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为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节省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年以来,在工程建设领域,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具体包括道路挖掘修复、开工建设、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用地用海联合审批、5G基站建设、充电站建设等16个“一件事”,通过合并审批事项、精简申请材料、统一申报方式、优化办理流程,项目单位只需到“一窗”、即可办“一事”,有效减轻了项目单位的申报负担,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以项目开工建设“一件事”为例,集成了“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用水报装”“用电报装”4个事项,申请材料由4套减为1套,提交材料由62份缩减为16份,减少了75%;申请表由4张整合为1张,填表要素减少了70%;办事环节45个减少到5个。同时,在山东政务服务网(威海)“高效办成一件事”模块设置“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专区,项目单位可按照实际自行选择事项申报,若同时申请4个事项,只需3个工作日,即可办完全部手续、开工建设,审批效率较改革前提升了90%,实现项目单位一次申请、集成办理。项目开工“一件事”实施以来,截止到8月底,全市已有650多个项目通过“一件事”办理了相关业务。
好,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向导,在持续完善工程项目审批系统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智慧化审批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办事便利度,不断增强项目单位的获得感。2025年,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智慧化审批,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有效提高项目申报的正确率,降低项目单位的办事成本。
一是开发远程视频勘验系统。综合运用“身份认证+视频会议+电子签名”,在约定勘验任务时间,由勘验业务人发起视频勘验,与项目现场负责人在线互动交流,并指导其拍摄勘验现场、提供相关信息。勘验任务执行时,可对视频会议中的互动交流资料进行保存,包括互动影音、文字、截图等资料;勘验任务完成后,勘验结果可由参与方进行电子签名确认,实现办事人通过移动终端视频参加勘验,工作人员后台进行勘验的远程勘验模式。
二是深化工程审批系统数据自动归集共享机制。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审批信息自动归集共享机制,进一步做好工程审批系统与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用途管制系统、市数字化多图联审系统、单体赋码落图平台、时空大数据平台、市政公用服务业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30余个系统对接,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全面实时共享,工程项目代码、建筑单体编码、不动产单元代码等自动关联,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探索智慧表单2.0版本。对需要聚合的多个表单进行去重操作,系统自动整合生成一张“综合表单”,支持企业在报建审批过程中的数据填充,自动关联历史数据、共享表单字段,避免重复填写。目前,我们正在依托AI大模型,探索打造“工程建设项目智能报建平台”,实现从立项到验收的全链条数字化闭环,自动识别材料合规性并生成结构化电子档案;探索推出大模型驱动的“智慧导办”审批模式,为企业提供动态化、场景化的申报建议,打造项目申报最优路径。
近年来,乳山市依托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及港口等优势,加快构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在推动风电项目建设、服务风电产业发展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乳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大力指导支持下,主动创新审批模式、提升帮办代办水平,高质高效为风电产业项目企业提供服务、解决审批难题,有效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一是市县联动同步办。打破海域使用预审和海域使用权设立审核两个事项原有市县两级依次办理的现状,将县级初审转报、市级审核批复,优化为市、县两级审批部门联审联批,同步开展部门联合审查以及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二是项目管家帮代办。市县两级审批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项目管家团队,运用建设工程规划类许可审批“五证合一”、建筑工程施工综合许可审批“九证合一”等措施,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靠前辅导,手把手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材料准备。三是审管联动促服务。及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同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海洋发展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审批难题进行“联合会诊”,用好告知承诺、容缺审批等政策工具,精准施策,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加速推动海上风电项目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已实地走访项目39次,为豪迈重工大型海工装备项目、海力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等项目解决问题20余条。
刚才提到行政审批服务部门正在依托AI大模型,探索打造“工程建设项目智能报建平台”,据了解,临港区已经先行推出了“AI项目管家”智能体。请问,智能体投入使用后,企业在办事时,较以往有什么新变化?如果遇到复杂问题,或者企业对AI结果有疑问,该如何保障服务质量?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非常贴近企业需求。今年,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探索开发并应用了“AI项目管家”智能体。通过应用实践,项目单位普遍反映,使用后办事的“速度感”和“便捷感”有了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审批路径变得更清晰,以拿地项目为例,企业只需在小程序输入项目土地公告启动时间、项目预计工期等信息,“AI项目管家”智能体就能自动生成个性化审批计划,明确36个主要环节的办理部门和办理时间,彻底解决了“不知找谁办、不知何时办”的困扰。另一方面部门初审速度全面提速,专业审批环节效率提升尤为明显:比如说,较传统2-3天的初审时限相比,水土保持AI审批专家智能体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一份约2万字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全章节审查,效率提升20倍以上。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三重保障机制:第一,用“双轨服务”兜底。AI系统提前设置了“人工快速响应机制”,简单问题AI秒级应答,复杂问题或企业对生成结果有疑问时,后台由业务骨干组成的项目管家团队立即介入,提供“一对一” 专业服务。第二,用“动态迭代”提质。建立了知识库月度更新机制,每月同步最新政策,技术团队每季度优化模型参数和工作流架构,以AI项目管家为例,目前已完成37次大的版本迭代,政策匹配准确率从72%提升至97%,确保 AI“懂政策、会变通”。第三,用“标准刚性”保障。AI审查结果均附带明确政策依据和数据来源,比如水土保持审查智能体会根据核验结果自动匹配对应政策标准条款,生成含精确到具体章节的问题定位、标注条款编号的法规依据以及整改建议的标准化文书,审批标准执行一致率达100%。通过这三重机制,既能发挥 AI的高效优势,又能通过人工兜底确保服务“有温度、可信赖”,还能最大化杜绝“弹性审批”“人情审批”现象,实现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