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国际人才港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建超
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 王君秋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政委 徐海沙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张华明
威海智慧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骁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威海国际人才港8月7日正式开港运营。今天,我们邀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超,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王君秋,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政委徐海沙,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华明,威海智慧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骁,向大家介绍威海国际人才港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发布会的媒体有:上级媒体、网站驻威新闻机构,威海市新闻媒体,威海发布等。
首先,请朱建超局长介绍威海国际人才港有关情况。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威海国际人才港自8月7日开港以来,已开展2025夏季留学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技术成果对接会、高层次人才创业加速营培训等各类人才活动17场,服务890余人次,接待人社部、省人社厅等各级考察8批次,人才聚集高地、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服务高地正加速形成。下面,我介绍一下国际人才港的建设定位、核心功能、特色优势和发展愿景。
一、建设定位
国际人才港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坚持“筑巢、赋能、融合”的理念,面向全球高端人才筑巢,打造集创业空间、国际社区、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硬件载体和政策环境,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针对创新创业主体赋能,提供从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到专业培训的全周期服务,为人才的梦想加速、为发展护航;推动人才与产业融合,链接高校院所、产业园区和企业市场,促成智力资源与威海重点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与共赢发展。国际人才港,是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未来。
二、核心功能
国际人才港以“空间联动、功能集成、服务贯通、数据共享”为原则,构建“四维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1.空间上:港园一体,产才共荣。国际人才港坐落于智慧谷产业园,联动中韩自贸区实体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创业孵化大厦等多个产业平台,形成超百万平方米的集成化空间载体,实现人才与产业“零距离”对接。
2.功能上:一港五平台九中心,立体赋能。“一港”是总枢纽,统筹资源、链接全球,打造服务需求的“中枢神经”;“五平台”是服务根基,依托中国威海留学人员创业园、省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威海市青年人才赋能中心、威海市公共实训基地5个省部级平台,夯实引才、育才、创业、转化全链条基础;“九中心”是服务网,覆盖政策咨询、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生活保障等全场景,为人才提供从落地到扎根的全周期护航。
3.服务上:全链覆盖,无忧陪伴。我们聚焦人才“创业、创新、生活”三大核心需求,打造“全周期服务生态”。创业方面,配备1600平米众创空间和7.2万平米孵化园区,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加速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方面,链接哈工大天智研究院、北大威海海洋研究院、中船716所威海研发中心三大“硬核”平台,量身定制“专家创新讲堂”、博士后大赛、“揭榜领题”对接会、学术沙龙等特色活动,打造博士后出站接续培养全链条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生活方面,配套1256套人才公寓、11万平米国际街区及双语学校、国际医疗中心,“食宿娱行购”5分钟生活圈,让人才“工作有舞台、生活有滋味”。
4.数据上:云端赋能,智享服务。我们依托“英才威海网”,打造留学人才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线上专区,30项高频服务“掌上办、随时办”,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
三、特色优势
国际人才港立足威海区位优势与人才工作基础,由市人社局联合科技、公安、经区管委等部门,推出多项具有首创性和竞争力的服务机制。
一是打造日韩人才交流“黄金枢纽”。面向日韩推进人才签证与居留便利化,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有效期不超过5年、停留期不超过180日的多次签证,及1至5年的居留许可服务。设立中韩(威海)城市国际客厅、RCEP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定期举办中韩人才交流大会,让日韩人才“来威更便捷、留威更有为”。
二是设立全省首家“外国专家驿站”。为外籍人才提供从入境安置、工作考察、项目申报到市场准入的“打包服务”,搭建国际智力资源与威海发展的对接通道。
三是创新推行“1+N”企业年金集合管理模式。1即智慧谷园区作为统一委托人,N即园区内企业提交申请就可加入年金集合计划,我们还提供多种缴费方式、待遇确定机制和投资策略供企业自主选择,增强企业人才吸引力。
四是推动移民事务服务“前置办理”。我们在国际人才港内设立移民事务服务站,为外国人停居留证件办理、公民因私出国境证件办理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协助外籍人才高效办结居留事项。
五是构建国际一流法治服务环境。我们成立全省首个“中韩自贸区法律服务区”,设立国际仲裁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法务服务中心、社会综合治理中心、自贸区法庭和检察官工作室“四中心一庭一室”,为人才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四、发展愿景
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实行省、市、区三级联动运营,省级层面,倾斜资源,支持国际人才港建设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留学人才之家等平台,并导入省级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资源,推动“海聚山东”等重要活动优先向威海聚集。市级层面,统筹谋划,制定支持创新创业和生活安居的政策措施,每年保障运行资金,10余人常驻服务团队+市区两级120余人服务专员及时响应需求。区级层面,具体运营,每年举办涵盖人才交流、培训、竞赛、联谊、推介、招聘等50余场品牌人才活动。
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动国际人才港模式在全市复制推广,加快构建“一港引领、多港联动、全域覆盖”的人才服务新格局,让每一位选择威海的人才,都能获得精准支持、赢得发展舞台。
谢谢大家!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留学人才服务工作,深入实施“海归英才汇聚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留学人才来威回威就业创业。今年,我市又成功获批了“留学人才回国一站式服务”国家级试点。请介绍一下将如何推动试点建设?
感谢您的提问。市人社局紧紧围绕留学人才回国“前—中—后”全周期服务需求,系统构建了“1234”服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和体验。
一是建好“1个数据库”,精准掌握人才需求。我们通过共享教育、公安等多部门数据,联合高校、企业、统战部门开展“拉网式”摸排,动态维护“威海市留学回威人员信息库”,目前已累计入库2700余人。主动走进驻威高校、国际高中、留学中介机构、留学生群体,全面摸清留学人才出国、回国需求,为实现精准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是推出“2张清单”,高效集成服务事项。我们制定出台了《威海市留学人才服务“一件事”实施方案》,将原本分散在9个部门的19项高频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同步发布《办事指南》,对办理流程、材料、时限等要素进行颗粒化拆分,让申请人一目了然、轻松办理。
三是联通“3级平台”,全面贯通服务渠道。我们建设“留学人才服务一件事”专区,实现与教育部留学e网通、山东政务服务网、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三级系统互联,实现学历认证、就业创业、补贴申领、档案管理等各类服务“跨层级、跨部门”集成。在这里,留学人员可以解决在威生活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
四是提供“4项服务”,持续优化服务生态。一是精心打造“增值”服务包。联合公安部门开展“送教上门”行前培训,提供涵盖法律法规、海外领保、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服务。针对创业人才,实施留学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提供“导师结对+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全流程服务。针对就业人才,开展“留学人才感知威海”“留学人才家乡名企行”等活动。二是持续打造“中韩(威海)人才交流合作大会”品牌活动。依托国际人才港,进一步拓展大会规模和影响力,主动引聚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定期开展政策推介、岗位对接、互访交流等活动,吸引更多留学人才来威发展。三是深化拓展“海外名校人才直通车”渠道。面向日韩、澳新、英国、港澳等留学生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人才联络站,聘任“校园引才大使”,持续扩大海外青年人才“蓄水池”,为试点建设提供更加广泛、高效的国际人才资源支撑。四是系统开展留学人才交流对接。定期举办国家级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留学人才专场招聘会及“走进威海”体验日等活动,促进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多年来,长期在威海工作的外国人才始终位居全省前三位。为积极营造外国人才在威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市科技局牵头打造了全省首家外国专家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为外国人才的“引留用”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打包式服务,外国人才在威工作生活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是构建三级服务网络。聚焦“招才引智、交流对接”等七大功能,外国专家驿站采取“总站+分站+工作室”的三级建设模式,将外国专家服务由面及点、落到产业一线。
二是开展品牌活动常态化。谋划开展“主题行”“大讲堂”等活动38场,各类联谊体验活动24次,带领专家走进威海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拉近了与外国专家间的距离,提升了外国专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威海城市的融入感和在威工作生活的获得感。
三是实现专家服务个性化。分层分类为来威海创新创业的外国人才提供工作许可办理、产业对接等24项服务,组织产业对接活动200多场,举办“浓情端午”“中秋茶话”、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25次,协助在威外国专家解决工作生活问题360余项,成为外国专家在威的“娘家人”。在驿站的贴心服务下,外国专家在威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越来越多外国专家走进威海、爱上威海、扎根威海。
外国专家驿站依托国际人才港的平台,将更好地整合资源、服务外国专家,吸引集聚更多外国高层次人才为威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感谢人社部门搭建“国际人才港”这一高端平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非常荣幸能参与其中。在国际人才港设立国际人才移民事务服务站是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根本目的是将出入境前沿阵地直接嵌入国际人才聚集区,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为外籍人才提供更精准、更贴心、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国际人才港移民事务服务站并非取代出入境办证大厅,而是作为办证大厅功能的延伸和补充,提供政策解读、业务咨询、申请指导等前端服务。其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涉外政策法规的宣传站,如常态化发布最新出入境政策、签证证件办证指南、入境须知等;二是跨部门协同服务的连接器,与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协同对接,解决外籍人才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跨领域问题,形成服务外籍人才的合力。
为外籍人才提供的便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事更便捷。我们在国际人才港内设立了出入境窗口,通过按需进驻、动态入驻等方式前置工作,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通过服务站预约,可享受优先受理审批、专属个性定制等“绿色通道”服务;二是咨询更高效。服务站放置了多语种的服务指南和资料,方便取阅,可提供权威的政策解读和办证指导,避免多跑腿;三是融入更顺畅。提供涵盖住宿登记、法律常识、安全防范、文化习俗等生活指南和遇到困难时的救济渠道指引,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搭建沟通平台,不断增加外籍人才的归属感。
好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放哪儿。出国前,我市户籍的,可以存放在户籍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也可以委托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保管。回国后,原档案保管机构或者就业创业地的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具备档案管理权限的单位均可接收,不受户籍限制。比如,在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人事档案由就业单位保管。
二是怎么存。有三种情况:1.大中专毕业生出国前,档案由学校转递至户籍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回国后,应及时将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成绩单、工作证明等材料归档,再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相关规定办理转递接收手续。2.被国内高校录取后中途退学的,需凭退学证明、密封的学籍档案、国(境)外录取通知书、户口本及身份证等办理存档。3.高中毕业留学的,需凭国(境)外高校录取通知书、密封的高中学籍档案、户口本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存档。留学人才人事档案托管时,可本人办理或委托他人代办,代办须提交委托书及代办人身份证。
三是如何查。存档后可通过两种方式查询:1.通过“爱山东”APP或小程序,进入“就业人才服务—档案服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状态查询”,进行自助查询;2.拨打存档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电话咨询。电话可以登录留学人才服务“一件事”专区查询。
四是收不收费。根据政策规定,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特别提醒:档案须通过机要通信、专人送取或邮政特快专递等方式转递,严禁个人自带、私拆或增减档案材料,违规有权拒收。
谢谢您的提问。国际人才港是智慧谷实现“全国一流创新型产业生态”目标的核心载体,是实施“要素高端化、产业新质化、人才枢纽化、服务精智化、运营社区化、党建一体化“六化”战略的关键抓手之一,将通过三大举措转化为发展动能。
第一,构建人才引进“强磁场”。智慧谷正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社区,依托国际人才港整合的跨部门资源与全球引才网络,借助其“五平台”功能,面向海外专家、青年学者等精准引才,推动高层次人才带项目、技术落地,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
第二,搭建成果转化“高速路”。园区已集聚北大威海海洋研究院、中船七一六所等科研平台,及软银、日立、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配套T16艺文活力街区。我们将打通与国际人才港科创、转化中心的链接,通过联合攻关、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促进高校资源、研发力量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第三,营造近悦远来“暖心巢”。园区与国际人才港协同打造全覆盖人才服务闭环,延伸“九中心”的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等服务至园区,并依托T16街区配套,满足人才多元化生活需求。
智慧谷将与国际人才港同向发力,汇聚全球智慧、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产业创新平台”,打响“创业者称赞、外来者向往”的营商品牌!
谢谢大家!